咨询电话:400-007-9000,13501208501(马老师)
取消
无效学习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1-08-27 17:30  文章来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作者:胡赛雄   点击:次

文 /胡赛雄

来源:正和岛商业洞察(ID:zhenghedaoshangye)

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企业经营业务的本质是经营人。人是一切资本的携带者,是“活的资本”,其它资本只有附着在“活的资本”上,才能保值增值。一个现实情况是,一些企业为此在学习上不惜投入,到头来却并未如愿,大量学习“打了水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将就此话题,分享一些洞察和思考。

01

什么是学习?

看到这样的问题,估计很多人会哑然失笑,心想这也忒简单了吧。我们不妨再想想,如果学习恰如一些人理解的那么简单,那为什么学习会成为很多组织、很多人挥之不去的烦恼?说明学习并不简单,而是“看似平凡最奇崛”!说它平凡,是因为它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说它奇崛,是因为它常常给我们的感觉是“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

言归正传,学习的本质是“找关系”。在很多组织里,人们把学习等同于培训,等同于记住一些要求,等同于考试,等同于读书,等等,如此学习,当然效果不佳,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啊。大千世界,纷繁芜杂,我们不妨把构成大千世界的基本单元定义为一个又一个存在,一切存在都是关系型存在,不存在与外部没有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存在,如果它真的存在,我们就永远无法发现和研究这个存在。既如此,学习其实就是找出某个特定存在和其它存在的内在关系,只有学习到了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举例来说,什么是领导力?市面上写领导力的书很多,这些书不能说写得不好,窃以为很多书的精准度和指导性要加强,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关系说清楚。

1、领导者与结果的关系。结果不好,能证明一个人有领导力吗?当然不可以,所以领导力必须用外在的结果来衡量,惟有结果才能证明领导力成功。

2、领导者与实践的关系。答案永远在现场,领导者不深入实践,不调查研究,不把自己的手“弄脏”,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这就好比在战场上瞎指挥,只开枪不瞄准。

3、领导者与氛围的关系。企业和军队一样,要有“场效应”。战术千万条,好战第一条,再好的方法论,没有精神做导航,全是白搭!有的领导者一出现在大众场合,大家大气都不敢出,如此氛围,下属怎么会竭尽全力?

4、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领导力是否有效,还体现在领导者“发动群众干难事”上,面对挑战,大家不退缩,勇于挑战不可能,如果大家知难而退,畏葸不前,那怎么能证明领导者有领导力?

5、领导者与自己的关系。成功的领导者应兼具“狠”和“好”的特点,“狠”即高的业绩标准,敢于管理,“好”即教导团队、帮助团队、激励团队。领导者要先“狠”后“好”,不能先“好”后“狠”,否则下属会觉得你在疏远他。领导者尤其不能做“老好人”,没有组织原则的,不是合格领导者。

6、领导者与能量的关系。领导者要懂得事业营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确保事业成功。这方面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一些领导者批评下属只是单纯地批评,而毛主席遵循的是“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因而可以团结更多的同仁志士,壮大革命队伍;一些领导者喜欢贩卖焦虑,而在革命年代,毛主席永远给大家传递的是信心,而不是焦虑,从主席身上我们应学习到,不是事物本身决定了最后的结果,而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

综上,只有正确认识到领导力的六个关系,领导力才能成为可能。说白了,学习领导力,不能停留在一种认知和理解上,要建立在具有真实物理场景的关系互动上。

02

知识与真知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单纯靠培训能产生领袖。什么原因?因为培训的基本假设是,知识是一个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可以独立获取和传送的单元。但一旦知识与实践进行了分离,它的精准度和指导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知识是静态的,而实践是动态的,静态的知识无法感受和适应实践的位移,这也是为什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泛滥成灾的原因。

很多人自以为掌握了知识,可以应付裕如,这不过是一种“执我为实”的错觉。培训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手段,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知道,知识是光不是灯塔,它可以给我们方法,但无法给我们路径,成功,最终要还原实践,而不是生产知识。

知识本身从来就不是力量,知识只有融汇到实践中才有力量,所以知识要向真知转化。真知是一种与实践的互动,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真知与实践的关系,可以说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把真知与实践的关系,称之为“玄之又玄”。玄的原始意义是指挂在染缸上交织的染布,老子用之象形和会意真知(无)与实践(有)之间的关系,按照今天的话说,玄之又玄,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发展理论,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才能获得真知,实事求是才是驾驭一切事物的法门,2500年前的中国智慧,和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我们由此完全可以确信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如何完成从知识到真知的转化?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实践。培训可以让我们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过渡,要升级跃迁到“知道自己知道”(有意识地练习)和“不知道自己知道”(知行合一)的阶段,离不开实践环节。实践本质上是各种关系的真实互动,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关系的真实互动,我们才能无处遁形地展现和自我看清自己的“创面”,并在开放的自学习中,不断愈合“创面”,最终内化为肌肉记忆,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包容失败很重要。成功是一系列试错的函数,失败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打过高尔夫球的人都知道,失败是常态。学习别人,目的是防止掉入别人曾经掉过的坑(有的坑可以不跳);从实践中自我学习,目的是学会从一个又一个坑里爬出来(有的坑必须自己跳)。其中的启示是,与其看成功的励志故事,不如多分析失败案例。

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容易找,复盘是方法之一;导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易找,因为成功是一系列事件的串并联,我们未必能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别人的成功和我们关系其实不大,但别人的失败我们可以引以为鉴。

企业不妨自问,我们给发展对象提供实践机会了吗?我们的组织文化包容员工失败吗?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企业任何看似轰轰烈烈的人才发展计划,不过是我们想象的“蜃景”罢了,只存在于幻想里,不会在现实中。

一些企业一遇到特殊情况,就习惯于把挑战机会给那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员工,总认为年轻人经验不足,担心惹事,不让他们真枪实弹地上主战场。永远没有机会接受挑战,年轻人无从知道自己真实的“创面”,愈合“创面”则更是无从谈起。可以确信,雄鹰从不飞自课堂,雄鹰必是翱翔于蓝天,不展翅翱翔,再激动人心的雄鹰计划,也只能培育出一堆的雏鹰。

03

无效学习是如何炼成的

导致无效学习原因很多,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情况,是分不清现象、问题和本质。什么是现象?现象是事物之间某种关系所引起的正常波动,比如企业例行有人离职,这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正常波动,即现象。当离职率超出了正常水平,对业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时,这就构成了问题,问题即波动异常。

什么是异常,这要看不同领域的经验数据,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人的体温,37度以下正常,37度以上异常,异常就是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很多问题其实忍一忍就过去了,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企业要尽可能把资源分配给机遇,而不是问题,经营管理必须懂得资源聚焦,找关键路径要时间,找非关键路径要资源,特别是那些非关键路径上的问题,很多时候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只有当问题可能升级为大的影响时,才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这时我们就要分析导致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所谓本质,就是事物之间真实的内在关系。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多,到底哪一个关系是导致问题的本质关系?激励政策导致的?组织环境导致的?还是事业瓶颈导致的?找到了本质,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现象和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得来,而本质则必须通过洞察得来。由于人的认知差异,同样是某种关系,有人看到了现象,有人看到了问题,有人“看到”了本质。很显然,基于现象和问题去组织学习,往往难有实效。比如,企业经常有客户对产品质量投诉,这是现象,一般情况下,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客户满意度是不降反升的。但实际情况是,一些企业响应速度远远达不到客户期望,乃至任由一些投诉在企业内部“旅行”,甚至在客户端最终造成极坏影响,这就构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有的企业认为这是员工责任心下降造成的,于是安排部门总结典型案例,全面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学习,学完以后发现情况根本没有改善。

可见,基于错误的关系判断寻找正确的解药,问题依然存在!深入分析后,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企业追责之风太甚,员工为逃避责罚,不得不故意逃避问题,非因员工不懂道理,而是恶的制度伤害了员工利益导致!企业赏罚分明的初衷是好的,但赏罚分明的最大弊端,是抑制了员工直面挑战的意愿。

清楚了问题背后的关系本质,解决问题就相对容易了,问题既已发生,企业就不要节外生枝,重点应聚焦在鼓励大家如何解决问题上,例如: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可以免责;把别人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奖励;态度不好,拖延了问题解决,这种情况才予以责罚。类似的制度设计,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员工心中向善的力量。所以好的制度,应不依赖员工觉悟,且能促进员工提高觉悟。

一些企业对管理者的胜任力非常重视,一有闲暇,就组织相关培训,但效果呢?管理者胜任力并未明显见长。胜任力是管理者与岗位之间关系互动的一种表现,是现象,胜任力不够在企业里绝对是普遍现象,因为企业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管理者刚刚貌似胜任了,新的压力又来了,或者又被选拔到新的岗位上了,又开始不胜任了。

真实情况是,企业的业绩其实是由一群并不胜任的人完成的。不胜任既然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大力去抓胜任力,是不是有些白费劲?可以说,胜任力思维是一种静态思维,是现实版的刻舟求剑。管理者能够不断适应岗位的变化和要求,表象是胜任力,其本质是学习力,所以企业抓学习力才有意义。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不断给他创造实践的机会,不断压担子。压担子还能挺住的,就证明有学习力;压垮了,就说明他遇到了天花板,遇到了天花板,就只好让其他人试一试。学习力强的,总能跟上企业的步伐,学习力不足的,只好跌落到更低的岗位,实在跟不上的,就只好选择离开。

所以企业事实上只有跟得上和跟不上两种人,不存在胜任和不胜任二分法。一个有学习力的人,其实根本不需要太多培训,他们自己会从各种渠道,寻找和吸收知识的养分,并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真知。尤其是在资讯这么发达的当下,但凡自己找不到知识养分的人,窃以为都是没有学习力的人,没有学习力,就只好予以置换。事业不能等待我们成长,筛选人比培养人重要,这听上去似乎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毕竟少有企业能成为百年老店。企业在用人方面胆子要大一些,不要怕“塌方”,不破不立,员工是越换越优秀,不优秀的人腾出了位置,优秀的人就有了位置,就有了实践的机会。

错误的培训如何喊停也是一个问题。有的企业发现学习效果不好,却不喊停,任由无效继续。这种情况在管理上有个专属名词,叫承诺升级,就是老板或企业管理者因为面子原因,不愿意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这里情况又可以分为几种:一种,老板定了,盲从的情况非常普遍;一种,觉得不好,但也不好反对,万一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不好,岂不是引火烧身?反正钱不是自己出,大家乐得有事干;一种,老板也知道效果不好,但既然以前下了指令,就不好意思收回成命,为维护个人权威,继续吧;再一种,方案是下面的人搞的,推出时轰轰烈烈,突然说要转向或叫停,担心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只好咬咬牙,死不悔改。

以上种种承诺升级现象,要的是自己的的面子,输的却是企业扎扎实实的里子,让企业为错误的决策持续买单,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是一些企业的怪状。消除承诺升级现象,既要从认知升级开始,更要从算账开始,各级管理者要去算其中的经济账,不算清楚,人就会“跟着感觉走”,结果就是“紧抓住梦的手”,回不到理性与现实。

学习,注定会陪伴我们一生。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