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
取消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思想与著作 > 文章与观点 >
掌握这四种认知规律,把复杂变简单 | 经典重温
发布时间:2022-10-10 14:46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孙健敏   点击:次
作者 | 孙健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领衔专家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不确定时代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怎么做出相对最优的选择(决策)。选择的背后是什么?简单地说,是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认知决定了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决定了行为选择。
 
如何看到不确定时代焦虑的源头,在复杂的系统中把握住“控制点”?把自己从“手忙脚乱,心烦意乱,阵脚大乱”的陷阱中拔出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才测评与组织行为学专家孙健敏老师告诉你四个不可不知的认知规律,从而拔开阻碍选择的迷雾,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
 
认知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是认知的内容。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金钱、对风险、对不确定性等等,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部分:对人、对事、对物。

二是认知的过程。包括认知模式、认知风格、认知能力、认知偏差等。具体来讲,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看、去听、去想。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术语、词汇来表达。因此在这样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新东西不断涌出使得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又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落伍了,所以,就手忙脚乱地去赶,心烦意乱,阵脚大乱。

其实,什么时代都有各种不确定,工业时代也没有全都确定,未来同样如此。想不乱阵脚,不见得非要去看未来是怎么样的,只要知道以前是怎么样的,大概率上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脚下的路,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看未来反而容易找不到路,就掉坑里面去了。

01
 
不确定时代四个值得关注的认知规律

1.框架效应:立场决定观点

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认知——对于现象以及对现象的看法、评价和判断——在相当程度上没有遵循人类认知的规律。老祖宗早就总结出了这些规律,不需要我们再费尽心思的探讨。这些认知的规律不用我们都做到,只要能把其中一点做到极致,就可以保证你成为高能量的人,但这一点可能不止需要做到一万次,而是需要做到十万次,要变成习惯,变成自动加工、自动反应。

比如大家经常说“屁股指挥脑袋”,但知道它就是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的很少。什么是框架效应?即立场决定观点。拿着相机去拍照,在摄影上叫构图,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构图不一样,拍出来的照片也就不一样,但反映的现象是同一回事。这个差异不只是在清晰度上和取景的角度上,框架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比认知能力、认知方式还重要。在框架效应中,立场不是通常认为的立场,而是脑袋里面自动勾画的一个参考框架。我们看一件事情、看一个人、解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个参考框架,这个框架决定了我们怎么样去定义和评价它。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规律,即这个事情是什么,取决于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框架里。

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规律,已经是科学的定论,当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能说它是百分之百的定论。很多人较真说,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其实,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没有苹果往地下掉就没有万有引力,先有苹果往地下掉,才有万有引力的,牛顿总结出来以后,就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道理;没有华为的实践,就没有出自华为的中国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相对来说落后于先进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先有实践再有认识,然后才是认识指导实践。

2.认知偏差: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于找借口。

人们不善于为该做的事情找理由,却善于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找借口;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于找借口,于是没有任何借口输出时,大家都趋之若鹜。这是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发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认知规律。

丹尼尔·卡尼曼因为“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判断”,因而与他的合作伙伴弗农·史密斯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丹尼尔·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状况下人类判断、推理和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所以,大家如果要真正弄懂什么是不确定性,怎样在不确定性下做判断,可以去读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这本书翻译得不是非常好,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读的。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主要是研究分析企业经营,尤其是金融公司的投资、股票、证券、风险决策,也分析了人的天性、贪婪、需要等等。

为什么大家知道不该犯的错误还去犯?为什么道理讲了很多,大家还是做不到?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你信不信,另一个是我们的认知误区或者认知偏差。

3.选择的悖论:只要做选择,一定会带来认知失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决定了我们在感受客观刺激的时候是有选择的,我们不是原封不动地把所有的刺激都纳入到脑袋中来,而是选择把自己感兴趣的、认为重要的东西吸收进来。

数字时代让我自己面临很大的挑战,不是去做是非对错的选择,而是选择哪些东西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

这挺难的,选不好我们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永远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数字时代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是选择,要选择就要有判断。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问题的。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如果选择更少,人们会活得更好;把选择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不是束缚;要成为选择者,而不要成为捡拾者。

关于选择的悖论,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西方学者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做决策(选择)带来认知失调;
失调与态度改变;
为付出的努力辩解;
自我服务偏见;
基本归因偏差。

在社会生活里,选择少一点的人反而会活得很快活很幸福。因为基本逻辑是:人们只要做选择,一定会带来认知的失调。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人们在人生中的任何选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于是决策就有了模型,是选择最优还是满意?没有最优,比如找对象,理想的状态是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对我们来说是最合适的那个人,但是我们不能等,也无法找到,所以差不多满意就可以了。买衣服、买车子、上学等等都是如此。

而一旦做了选择,就不得不舍弃某些东西,于是只要做选择就会带来认知的失调,而认知的失调导致不舒服。从这个逻辑来讲,认知失调越少,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4.斯特鲁普效应: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选择

斯特鲁普效应,是一个基本的认知规律。

小资料:斯特鲁普效应在心理学中指“优势反应”对“非优势反应”的干扰。例如当测试者被要求回答有颜色意义的字体的颜色时,回答字本身的意义为优势反应,而回答字体颜色为非优势反应,若字体颜色与自意不同,被测者往往会反应速度下降,出错率上升。由于优势反应的干扰,个体难以迅速准确对非优势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叫“斯特鲁普效应”,因为这个效应是斯特鲁普发现的,故以其名命名为“斯特鲁普效应”。

现在我们来运用一下这个规律。请大家一起来做几个关于选择的小实验:

假设现在给你一个奖励,这个奖励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选择拿1000元,这样的话百分之百可以拿到;另一种方式,通过抛硬币决定,如果硬币正面朝上,你可以拿2000元,如果反面朝上,你一分钱都拿不到。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78%的人选择直接拿1000元,因为人们有一个基本的倾向叫回避损失,但是企业家会选择第二个,去赌一把。

你做错了事情要被罚,要么赔偿1000元,就可以走人了;要么赌一把,如果抛硬币正面朝上,可以一分钱都不给,如果背面朝上,需要赔偿2000元。

很多人选择直接赔偿1000元,经济学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是“禀赋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小资料: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张三拥有A公司的股票,在过去一年里,他考虑过将A公司的股票转成B公司的股票,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现在他发现,如果当年转成B公司的股票,现在将获利2万元。李四拥有B公司的股票,在过去一年里,他把B公司的股票换成A公司的股票。现在他发现,如果他一直只有B公司的股票,他将多获利2万元。谁会更后悔?

很多人认为李四更后悔,及时行乐是有条件的,这是经济学上的结论,但用的是心理学的原理。人们因为作为所产生的遗憾程度,比因为不作为所产生的遗憾程度要大。有些事情没有做会后悔,有些事情做了之后发现不该做,后悔程度更大。经常听人说为避免年老时后悔,有些事就赶紧做。反过来讲,有人表示可以选择不做,不做的话遗憾程度相对较小,其实这不是我们主观上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它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在里面。

再回头来看看“斯特鲁普效应”的经典实验,关于字体和颜色的测试。(现场测试中,请依次说出下列字的颜色,而非依次说出每一个字)

做这个测试会发现:人们对于客观刺激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自动加工,另一种是控制加工。人们对于意义的加工实际是自动加工,因为对意义更熟悉,已经自动化了;对于颜色的加工是非自动加工,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所以反应会延迟一些。第一反应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动加工的东西。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实际上不能完全独立,它们相互之间会干扰。于是就有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有些人能够把这两个东西独立开来,是因为他的自动加工对控制加工影响相对较少。我们也常以感性和理性来区分。有的人必须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这是序列加工;还有人是平行分布加工。不只是在认识自然事物上,认识社会事物、认识人的时候也一样。

斯特鲁普效应之所以称为效应,是因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人都能成立,这就是规律。

02
 
不确定时代如何进行“认知革命”

马克·吐温说:“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不是我们不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却不是那么回事。”这句话对我特别有启发。当大家在追着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去学新东西,先把老东西说清楚。

因此,首先反思已经知道的。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静心反思一下已经有的东西是否成立,已经知道的是否正确。实际上,没有简单的对和错,知识不能用对和错评价,而是用真和伪评价。何为真?何为伪?在我们这个条件下成立的现象或者规律,放到另外的环境下可能就不成立了。

了解我的人可能会发现,我不管是讲课还是做研究,很少直接给别人提方法。我一直认为方法来自于自己,我的责任是帮助别人把问题说清楚。方法是出自于你自己之手,对我有用的方法,对你不见得合适,而且我教给你的方法,你也不见得去做。方法有很多种,勤能补拙,相信我的方法,你就会去做,不相信就不会去做,这不是逻辑本身的问题。

其次,理清自己想要的。我的学生问我,是应该继续读博还是就业,我不会直接回答,而是问他想干什么,对他来说人生第一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自己想清楚这些问题后,他的答案就自己出来了。

第三,掌握人生必要的。我们要弄清楚三要:想要、必要和非常重要。什么是重要?想要的东西不见得是重要的。于是,就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价值观和价值。

第四,遵循科学验证的。什么是理性的东西?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挑战之一就是难辨真伪,谁都能够说出一套。我们必须要从源头上把住关,接受真正经过科学验证的东西。但经过科学验证的东西也只能说是相对靠谱。我们不要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但是多听一听对于启发思维、灵感肯定是有好处的。

以上介绍的这些认知规律只是挂一漏万。对于我们来说,面临最多的问题就是选择和判断的问题,我们得判断什么东西对自己而言是值得的、重要的。

注:本文根据孙健敏老师在2018年华夏基石十月管理论坛上的讲话整理编辑,发表于《华夏基石管理评论》49辑,未经本人审阅。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