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颁布等因素,让中国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然面临诸多难题。如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对实体经济的侵害也开始显现,对于中国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过去30年,中国企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途中虽遭遇过小风小浪的vs牵绊,但从未面对过大的宏观环境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如今内外夹击,企业又将在哪些方面面临难关?企业能做什么?企业该如何关注它的市场地位和利润?企业又将如何从困境中脱身并在危机中寻找到新的机会?
本刊特别邀请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彭剑锋教授、吴春波教授、施炜博士一同探讨企业与企业家应该如何直面危机,度过“冬天”。
危机来了
洞察编辑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双重压力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春波(华夏基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世界是平的,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犹如蝴蝶效应,肯定会传导到中国,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对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具体而言,我认为,这种影响会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中国市场宏观环境的影响。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第二,对中国整个消费市场的影响。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冬天来了,一定会收紧钱袋,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非常大。当消费市场不旺盛时,对所有的企业也会有影响。
第三,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某一个企业可能自身运作很好,但是,如果它的上下游企业受到危机的波及,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第四,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业。现在,许多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现金流中断,已经难以为继了。大量出口导向型的纺织企业、玩具企业、制鞋企业开始倒闭,甚至在某些局部区域形成风潮。随着危机影响的深入,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将越来越大。
第五,对就业环境的影响。冬天来了,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受到影响,因而企业会对自己的增长速度有所控制,由此必然导致新聘人员数量减少、减缓。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出于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考虑又会排斥掉大量的劳动力。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是供给依然旺盛,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目前尚未就业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形成巨大的供给,这就使得整个就业形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环境一旦发生变化,企业将成为主导,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肯定要受到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下降又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疲软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困境。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中国企业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危机,只有局部区域、领域的某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过一定的影响,例如东南亚危机和网络泡沫。中国企业一直生活在阳光下,发展一直比较顺,虽然有些企业倒下,但是整体来讲,中国企业一直享受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好处,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遇到如此寒冷的冬天。没有经历过寒冬,而且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员工,也都没有度过冬天的经验。
施炜(华夏基石,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研究员)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尤其是竞争领域的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习惯在暖春中生存的国内企业,面对寒潮,不适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身体强壮的,可能顶多感冒发烧,很快就会康复,有的甚至变得更加健康;身体虚弱的,若不强身健体早作治疗,则很可能不可救药。大多数国内企业目前都面临着求存和转型的双重任务,尽管后一个任务早已存在,但许多企业一直未能完成。
“求存”的关键是提高运营效率。绝大多数属于“中国制造”范畴的国内企业,短期内还无法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领域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领域,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转向位置较高的两边。所以,成本优势必须长期存在。但问题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部分原材料价格刚性,并且呈上升趋势以后,过去那些凭借低价格要素、原材料获得低成本优势的有效方式显然就很难奏效了。
“转型”的关键是寻找新的价值来源。顾客价值始终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在与顾客的价值关系上超越竞争对手,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一直以来,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机会导向型的战略思维,无论是技术优势,还是管理优势,我们都不具备。凭借敏锐的市场感觉抓住某个机会的方式,显然在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也已经不那么容易了。那么企业将往何处去,如何去,这将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这次美国即使不发生次贷危机,也会出现别的危机。一个国家走到极致就必然走向衰落,盛极必衰。当一个国家在全球为所欲为,什么规则都不讲的时候,就在违背规律了,就必然会出现衰落。我认为,次贷危机只是美国走向衰落的一个信号、一个标志之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运作到极致后,泡沫一定会破的,这是必然规律。上一次网络泡沫破灭是他们把网络经济玩到极致了,现在他们又把金融衍生工具玩到了极致,泡沫也一定会破的。
中国经济经过了30年的高速成长,本身到了需要调整的阶段,如果沿着原有的路径再走下去,也一定会出现问题。当然,如果全球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经济及时转型,这个拐点容易拐过去,但是当中国经济刚开始从资源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型时,由美国次贷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来临了,这就让中国经济遭遇了双重压力,即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和中国经济本身转型的压力。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没有准备的,中国虽然提出了拉动内需、经济转型等概念,但整个经济还没缓过来。次贷危机一下子铺天盖地,下的全是冰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一点准备都没有。因而,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一定会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但是对中国而言,这其实又是一次百年难遇的历史性机遇,对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对中国增强在全球的话语权,对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提升整体产业竞争能力、全球竞争能力,是一次历史性机会。虽然我们确实不知道这次冬天有多长,有多冷,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需要顺利度过冬天,还要能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行动纲领
洞察编辑部: 面对危机,企业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积极应对冬天的来临,度过难关?企业又将如何从困境中脱身并在危机中寻找到新的机会?
吴春波:冬天来临,必然对企业的管理机制、经营模式、企业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冬天来临,将迫使中国企业回归理性,思考一些最基本、本质的东西。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危机呢?我总结了五句话: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保全公司、把握节奏。
所谓“深挖洞”,就是企业要给自己过冬天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微观环境,挖洞是一种防御策略,企业应想方设法为自身设置隔离墙,为自己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生存环境,避免外来的病毒、寒冷、冷空气直接影响到自己。
“广积粮”,就是企业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主动进行战略收缩。在过去高速增长的时代,许多企业赚多少钱花多少,但是现在形式发生了逆转,获取收入与利润变得非常困难,所以要进行战略收缩。新投资项目要缓一些,该关闭的要关闭,该清理的要清理,主动剥离一些项目,处置一些不良资产。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冬天到底有多长,到底有多冷。
“不称霸”,是指企业要放缓扩张的步伐。过去,我们的企业习惯了通过抢占市场份额、进行多元化扩张来实现成长,那么当冬天来临时,就应该从战略进攻的态势转变为战略防御。现在许多人说危机中也酝酿着机会,但是企业经营者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即使存在机会,这种机会的性质与市场高速增长时期所带来的机会是不同的......
【以上资料均属节选、详文请阅览印刷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