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高管薪酬这步棋怎么走,对企业生存发展动向和社会道德责任意识都有信号作用。这也是当前部分企业高管领取“1元年薪”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在现象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反省和认知企业高管的价值决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避免流于形式,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为什么会有“天价薪酬”
第一,高管的薪酬背离高管的价值创造。
从经济角度看,作为企业核心资本的高管的价值取决于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企业高管非但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带来了经济破坏,并且无需对结果承担相应责任。这也是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例如雷曼兄弟主席富尔德)在金融危机下仍享有高薪而备受指责的原因。在职业经理人不能或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时,政府出台规则限制高管薪酬是必然结果。因而,对高管限薪也体现了人力资本价值的回归以及对价值规律的尊重。
第二,人力资本的逐利性驱动。
从人性角度看,“人力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金融危机的波澜。职业经理人的贪婪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贪婪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内在驱动力,而追求短期高薪回报的动力则催生了通过无限制的创造金融衍生产品来谋求短期收益的行为。其结果是,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获得了现实的收入,同时创造了虚幻的经济繁荣。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不能改变其逐利的自然属性。这种对人力资本的无限制的贪婪追求,在缺乏外界约束的情况下,就如同脱缰的野马,破坏了市场秩序,带来了职业行为的变形,从而偏离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和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人力资本的逐利性”促使企业高管利用信息不对称过度追逐自身利益,而漠视利益相关者利益,并将风险转嫁于利益相关者。这违背了丛林法则,破坏了企业生存的生态环境,人力资本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阻力。
从此意义上讲,一方面,主动降薪的高管表现出了对企业的信心,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人力资本逐利性”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国家的高管限薪规定正是企业重新订立契约的体现,保证了“人力资本逐利性”在正常的范围内运行。
中国式降薪的反思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企业高管的高薪,尤其是国泰君安年薪百万事件,使金融企业成为众矢之的。当然,我们需要反思中国金融企业高薪的内在原因,不能一棒子打死。
首先,金融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薪酬确定的参照系不同。
中国的金融企业以欧美为参照系,其产品和业务都有类生现象,在美国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金融行业同样存在。这种金融衍生产品带来了虚幻的经济,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的虚高。
另外,2006年和2007年中国金融行业的超速发展带来的泡沫,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也为金融行业高管的高薪提供了外部环境支持。第二,遵从价值创造规律,实现高管薪酬区别化对待,切忌“一刀切”。
在金融危机下,高管薪酬面临三重压力:政府追求稳定的行政压力、中国传统道德的舆论压力和美国限薪政策带来的外部环境压力。有些学者曾提出所有行业全面限薪的建议,我们认为这种判断是不恰当的,不能一味谈高管钱拿多了,而是应该改变薪酬激励措施,拉大金融危机时期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或较差者的薪酬差距。如果企业家能够创造足够的价值,就应当获取“天价”高薪,屈于压力的薪酬同样是对企业管理者价值的扭曲反映。第三,危机时期构建心理契约更为重要。
越是经济危机,越需要超出法律合同外的心理契约,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企业渡过危机的根本。
解决之道
第一,要树立尊重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实现价值体系的回归。
一个国家只有当最优秀的人才愿意并且有机会成为企业家,社会才能迅速进步。如果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都想做政治家,即使当了企业家也想当政治家,那并不代表社会是进步的。因为企业家是一个社会财富创造的原动力,只有企业家获得社会尊重,创造财富获得社会尊重,社会才能迅速发展。只有优秀的人愿意成为企业家,才能保持社会的创新性,维持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而促使优秀的人才去做企业家必须保证两点:第一获得较高的薪酬;第二获得社会尊重。由于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多是依赖于垄断性谋利而非依靠市场公平竞争,因而不能赢得公众尊重。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不能获得应有尊重,反而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表明中国的价值体系并没有回归。只有回归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中,中国企业家才能获得尊重,才能获得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在中国,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者追求的是政治地位,在社会中,“官本位”带来的价值也远远大于“钱本位”带来的价值。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行长一职在保留副部级前提下,即使月薪5000元,同样会吸引充足的人才任职。这里归根到底,还是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问题。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到底是要做“企业家”还是“政治家”,还是要享受双重身份?只有做到身份回归,价值回归,才会实现角色复位。如果不改变这一点......
【以上资料均属节选、详文请阅览印刷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