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13501208501(马老师)
取消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与新战略
发布时间:2021-06-18 16:44  文章来源:北大国发院   作者:姚洋   点击:次

文 / 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北大国发院(ID:nsd-pku)

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我首先讲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然后谈谈“十四五”规划的几个重点领域。

01

新增长周期

1. 新的景气周期

我个人对未来5-7年的判断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将迎来新的经济增长景气周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调整已经到位。

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内经历了很大的调整,而且我个人认为调整已经比较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有“4万亿”投资,把经济从衰退拉回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政策和经济周期都进入调整阶段,政策上后来出台的“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一轮调整中,北方地区的去产能做得特别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国今天看到的南北差距扩大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过去,北方地区人均收入超过南方,2016年之后才低于南方,最重要的还是去产能让北方地区过快地去工业化。好处是为新经济让出了一条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企业,新兴企业得以兴起。

  第二,欧美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一定见效。

因为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欧美政府都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种海量的货币刺激一定会对经济增长见效,所以美国今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到6%-7%,这将推动整个世界的复苏。有些人认为,美国一转好,中国就会变差,这是错误的。美国好了,中国一定好;反过来,中国好了,美国也一定好,相辅相成。

第三,AI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国的AI技术至少在应用方面领先全世界,这得益于中国的大市场。数据为王,市场大了数据就多,数据多了AI就变得更加聪明。对于全世界,特别是美国,AI技术的发展也是下一个浪潮。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美国可能会进入经济加速的“咆哮的20年代”,这也会对中国有利。(咆哮的二十年代,英文称Roaring Twenties,是指北美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间,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被誉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这种多彩不仅是艺术和社会面貌的变化,更有一个接一个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对后续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中国新的景气周期就要到来。

从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恢复得非常好。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加上今年一季度,相当于这个五个季度的平均增长达到5%。通常我们估计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5.5%-6%之间,现在稍差一点点,这也意味着明年的增长还有潜力。

一季度增长的很重要原因是外贸的井喷式恢复。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8.7%,进口同比增长19.3%。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井喷式恢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60%。

去年此时,很多人谈中美要脱钩,世界要去中国化,我当时就认为这个判断过早。因为作为经济学家,我们看的是长期趋势,不会被非理性的短期因素所左右。我们要看规律性的东西,世界分工的内在逻辑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韧性没有改变。事实证明,我们这些比较理性的经济学家的判断是对的。

今年随着海外经济的复苏,以及美国可能的6%-7%的增长,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会上去,我们的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反过来我们对美国的需求也会增长。

我国投资恢复落后于出口的恢复。根据总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2021年的情况,目前除了房地产,其他领域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去年的恢复中,三分之一以上都要归功于房地产的恢复,房地产的投资也比较多。今年进入3月份之后,基建和制造业有所恢复。期待下一个季度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恢复。

消费仍然是短板。尽管今年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和餐饮等恢复情况良好,但是仍然没有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餐饮和2019年相比仍是负增长。今年五一黄金周的人流比2019年增长了3%,但消费支出只有2019年的77%,这说明人们的消费信心还远远没有恢复。消费信心没有恢复很重要的原因,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没有恢复。数据显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发院张丹丹老师的调查发现,尽管就业已经恢复,大家都找到了工作,但是找到的不是像以前那么好的工作。这也导致很多老百姓对未来缺乏信心,所以他们的消费没有上去。我想,这种状况随着整个经济的恢复会有所改善。

我自己看短期宏观经济主要是看PPI(生产价格指数)。因为中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不是很准,也滞后,而PPI很快能够反映出来。企业一旦发现需求旺盛了,马上就会涨价,反应非常快。消费品要涨价会困难一些,因为本来就已经价格成本很高,但上游企业涨价相对容易。今年PPI开始转正,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然有些下游面向终端用户的中小企业吃不消,原材料要涨价就分侵他们的利润,除非他们也有涨价的能力。事实上,对于企业而言,都喜欢涨价,因为如果价格下降,就没有企业愿意生产。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是企业愿意看到的。过去历次的经济周期,先行的基本上都是PPI,这是更加准确的指标。

2. 与美国的对比预测

如果上述判断是正确的话,就可以把中美做一个对比。2010年,中国的GDP不到美国的40%,十年之后的2020年达到了美国的71%。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对美国的追赶又会比较快。

疫情这一年造成的差距不可小看,我国抗疫以短痛换来长期的平安。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国内很多企业原本用国外进口的投入品,但国外企业受疫情影响生产不足,我们只好用国内的,用着用着就形成了习惯,不会再回去了。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势能,使得中国企业进一步领先。

我前面有个判断,AI技术和自动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技术进步的主力,果真如此的话,这次中国一定是在风口浪尖上的引领者,这对中国而言是第一次。过去中国都是跟随者,但这一次是跟美国平起平坐的领导者。日本和欧洲在AI方面基本上已被甩在后面。

我做了一个预测,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平均增速是2.2%,通胀率是2%,对中国有高、中、低三种预测。这个预测中,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以美元计价,所以有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因素。如果中国的增速能按照高预测达到6.5%,中国将到2028年远超美国;按照中预测5.5%的增速,2028年也将超越美国;如果按低预测4.5%的增速,到2030年也能超过美国。换言之,如果中国的增长能够比美国快3.3个百分点,未来十年内就可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按汇率计算的,如果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早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过去十年,我们追赶美国30个百分点,未来十年再追30个百分点,刚好跟它平起平坐,这一可能性在我看来是比较大的。

02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政策

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包括进一步拉近和美国的差距,从根本上都要依靠中国的发展。中国接下来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今年是开局之年,因此,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再看一下“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政策,其中蕴藏着哪些具体的增长动力。大家还要注意一点差别,我们以前的五年规划,指导性的成分较大。但这次更强调落实。所以大家要认真对待“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中和企业有关的重点政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

双循环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内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而内循环如何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其中核心有两点:

第一点, 要打造一批自主技术,包括一批“杀手锏”技术,甚至能对美国形成反制;

第二点, 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要确保关键时刻的自我循环,以及极端情况下的经济正常运转。这两点同等重要。

这两点都源于美国对我们的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搞自主技术,打造一个自己能够循环的环境,也就是要有底线思维,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基调。

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必要的,但也要当心掉入陷阱,以下三点需要警惕:

第一是进口替代和开放之间的关系。

“进口替代”这个词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官方文件不再出现,现在又重新提起。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是关起门来搞,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成功之处,否则也没有我们的今天。比如,毛泽东坚持发展造船业,结果我们在文革期间造出了万吨巨轮,到了今天,80%的世界船舶吨位在中国制造。我们现在甚至能造出航空母舰、世界最先进的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和以前的积累分不开。 

我国进口替代最大的成就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然不提“进口替代”这个词,但通过开放搞了无数的进口替代,才有能力生产以前不能生产的很多东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目录中所有产业的国家。举例来说,国发院的一位校友,生产玻尿酸做到了世界第一;上周我去山东参访一家化学企业,全球占有率是30%左右,全世界没有竞争对手。这都是开放的结果,因为这些技术其实都不是我们从0到1发明的,我们做的是从1到N,所以我们不要轻视1到N。

我们也要追求0到1,但切忌全民盲目追求。要清楚什么样的进口替代路径是最好的路径,以及哪些领域进口替代才是必要的路径。

第二是Plan A和Plan B的关系。

Plan A(A计划)是正常情况下应该采用的,即依靠市场和开放进行创新;Plan B(B计划)则是极端情况下的备份。不能把备份当成正常方案执行,否则代价太大。我们过去的“三线建设”就是这样的错误,浪费巨大,最后没有多少产出。

第三是政府扶持的作用。

政府扶持很有必要,但是政府扶持的应该是那些技术路线比较明确、市场比较成熟的技术创新。开发原创的新技术都有点像赌博,投入巨大,成功的概率却极低,政府去做赌博性质的事显然不合适。而且,政府和国企往往容易陷入不计成本、不考虑利润,只关注规模的误区,结果是很多创新投入都打了水漂。所以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应该是支持技术路线已经成熟的产业,有点像做锦上添花,而不是去雪中送炭,去直接帮助企业豪赌从0到1的突破。

2.  城市化2.0

除了技术进步之外,城市化仍然是我国未来的一个增长点。

我自己的计算是,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平均14%左右。而且城市化是低成本的,通过简单的结构转型,把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产力水平就获得提高,再通过1+1大于2的集聚效应,以及城市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等,就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对消费的贡献也很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后,很多人担心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和消费,以为未富先老是个大问题。但在我看来,我们要积极应对老龄化,但也没必要那么紧张。比如在消费方面,正因为我们未富先老,还有大批人要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消费就不会降下来。我们在《中国2049》那本书里做过测算,至少在未来一二十年里不用担心消费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所谓消费不足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观念是错误的,长期而言,经济增长就靠两件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现在的城市化率是64%,那么,未来到203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5%-80%,这意味着还有2亿人要进城。

我国城市化未来怎么发展?我称之为城市化2.0,趋势是人口梯度转移。

过去,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是跨越式的城市化:内地人口大省输送劳动力到沿海地区,跨越了本地的三四线城市,因为沿海地区需要劳动力。但现在进入梯度转移的时代,一个表现是人口的再集中,即人口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集中,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网络;另一个表现是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向主城区集中,农村和县城一体化。

人口集中是世界普遍规律。美国国土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但是人口只有3亿多,基本上集中在四个地区:东部沿海、西部沿海、五大湖地区、佛罗里达地区。日本这么小的国土面积,人口照样集中,东京—名古屋—大阪一线集中了日本60%以上的人口,并且还在不断集中。

习近平主席对“十四五”规划解释时用了“城市化”这个词,这是全新的,以前官方只用“城镇化”,因为一直担心人口的集中。现在官方报告也指出,人口的集中和经济活动的集中符合规律。中国现在每天有300个村子消失,很多人感到失落,但这是历史规律。

根据“七普”数据,人口增长大省是广东、浙江、江苏、新疆。人口减少最多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甘肃。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是追逐经济活动的,人口下降的省份就是经济活动下降的省份。

中国未来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是什么?国家已经确定了9个中心城市,是很理性的确定方式,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将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人口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区域集中,但在区域内部又呈分散趋势。

其实从人口数据中发现,北京、上海的人口增加并不多,增加主要在其周边一些城市,这背后体现了经济规律。因为人口迁移主要考虑收入和生活成本,尽管北京和上海的工资高,但是生活成本也高,所以大家理性选择,决定迁移到周边的城市化区域里。

城市化将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一方面表现为托底经济总量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市区域的房地产仍有成长空间,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将很快见顶。但城市的衰落也不一定是永久的衰落,经济规律还会起作用,当一个城市衰落见底了,就可能止跌回升。例如,美国的匹兹堡曾经衰落,但过去十年因为成本低而成了美国医药制造的小中心,连带着好多保险公司迁入,又焕发了生机。美国底特律前几年宣布破产,但现在企业慢慢又回去,因为房子几乎零成本,企业可以重新打造新的业态。所以,对于我国东北等地区的衰落,我个人认为不用那么担心,总有一天会触底反弹。

3.  乡村振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在2014年之后没有太多增长,证明过去那种跨越式的人口流动已逐渐停止,很多人留在了中西部。到2035年,虽然城市人口将上升15个百分点,近80%的人居住在城市,但仍然有2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约3.5亿人,所以,我们不能把农村放弃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乡村振兴是有意义的。

习近平主席14岁到陕北去,26岁才回到清华读书,他看到过满眼的贫困。我经常回老家,而且我本人是研究农业经济起家,深知中国还有多少人处于多么贫困的状态。去年李克强总理说全国有6亿人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舆论哗然,但这是事实。

因此,大家要认真对待乡村振兴。对国有企业而言,乡村振兴一定会是你们必做的任务。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能否依靠发展农业?我认为不可取。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8%,2035年可能只占4%,无法支撑未来3亿农村人口的收入。中国目前除了主产粮区要确保发展,其他的农作物都值得商榷,因为大多已经处于过剩状态。问题不是农产品不够,而是农产品价格太便宜。农村老百姓要提高收入只有一条路,找非农的工作。事实上,15年前农村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来自非农产业。

发展乡村工业是否可行?其实,“村村冒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要实现乡村振兴只能靠县域经济。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十四五”规划的解释里提到的,要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重点是为农村居民提供较高质量的就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主力。我刚刚参访了雄安,安新县一年的税收才两个亿;15年前我到温州的一个县,县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20亿,富可敌省,这就是南北差异。现在南方的一些穷省赶上来了,其中就有我的老家江西。江西在十年前是倒数前5名,现在GDP总量在全国上升到第15名,人均收入第20名。这么了不起的成就从何而来?产业转移。我老家所在的县目前是箱包产业的小中心,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很快,村子里60%的人家都拥有了小轿车,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务实一些,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乡村振兴最终会使村庄成为宜居之所。随着交通便利化,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农村单体房屋设施的改善,进县城买房与留在村庄居住将达到平衡,村庄成为居住地,县城是工作地。如果农村土地问题能够切实获得突破,我认为乡村振兴会走得更好,其中有很多潜力可挖。

4.  绿色发展

我国之所以提出“双碳”目标,首先因为国内需求,其次来自国际压力。过去二十年,世界碳排放增长量的80%来自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污国家。“双碳”目标能否实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多企业认为绿色发展一定增加成本,但是按照波特假说(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假说,英文为Porter hypothesis),加强环保的规制其实有利于刺激和我国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从而推动技术进步。环保技术厂家给企业推销一个产品,肯定要提高企业的效率,否则企业不会采用。如果能创造一个巨大的环保产业,整个经济也会变得更强。但与此同时,挑战也很大。如果我对中国未来5-7年新景气周期的判断正确的话,减排的压力将非常大。简单计算,“十四五”期间能源效率要每年提高3%,但我国经济增长率是5.5%-6%,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每年的排放将仍然增长2.5%-3%。我国现在提出要求,“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要做重大改变,煤炭要从60%下降一半。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减排压力就能够缓解,但在2030年完全达峰的挑战仍然非常大。所以,我们必须加速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

现在大家讨论是实行碳交易还是碳税,国发院徐晋涛老师主张碳税,因为碳税简单且易执行,碳交易虽然效率高一些,但对于软件的要求非常高。为此,我认为中国需要为碳达峰目标制定一个国家行动方案,否则到2030年达峰的难度极大。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