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13501208501(马老师)
取消
欲成大企业者,不得不掌握的哲学思维
发布时间:2021-12-24 17:47  文章来源: 华夏基石e洞察   作者:黄卫伟   点击:次

文 /   黄卫伟,华夏基石大师塾首席导师,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根据华夏基石商学院“跟我学华为·大师塾”黄卫伟老师授课内容整理

 

什么是管理哲学?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一切对象之矛盾性乃是哲学思考的本质。就是说,管理哲学把企业看做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把企业的各种活动、各种管理政策看作是矛盾重的一种平衡、一种取舍、一种权衡。哲学呢,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权衡管理矛盾的方法论。企业管理应当体现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辩证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第一,是对企业管理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二,企业的发展在逻辑上与历史上是一致的;第三,企业的内在矛盾及其统一,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第四,企业发展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且具有否定之否定的特征。

这个总结,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抽象,我一个一个来解释。

01

企业发展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之间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

我们先来看“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大家都是办企业的,对这句话很好理解。华为的成长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它从创业阶段就认准一个目标,以客户为中心,千方百计地使企业活下来。而活下来呢,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样客户才会付钱,企业才有收入;企业有利润,员工才有薪酬,股东才有回报。创业的时候,企业很简单,甚至没有什么流程,组织也是很简单的,大订单出现了,公司上下都很兴奋,大家劲都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大家虽然有分工,但边界和界线很模糊,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活下来,就是要满足客户需求。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矛盾就会日益凸显,而企业的关注点也从关注单个事物,逐渐发展到关注事物之间的发展联系。比如说,公司规模大了,员工多了,怎么凝聚员工,这就产生了企业文化的要求;怎么激励员工,就产生了员工激励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的要求。

华为最初是做香港一家公司的小交换机,成长速度很快,一年的时间里,就发展了全国的销售网络。销量迅速上来以后,上游供应商就开始限货,这样华为就吃不饱。华为的网络吃不饱的话,成本就上来了。所以,就逼得华为自己去开发小交换机。1990年,华为的创业团队在它的核心人物中组成。像当时的郑宝用,郑总是华中科技大学学激光专业的,福建人,非常聪明。还有郭平,现在是华为的轮值董事长之一,他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就这些人组成的团队开始开发四十八门的小交换机,这样就产生了研发、开发的需求等等。

那么,企业发展起来之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与关系的平衡就变得非常重要。企业管理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但是,我们一旦认识到企业的本质以后,对事物的复杂性在把握上、看待上反而变得简单了。那什么是企业的本质呢?在我来看,第一是怎么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怎么更好地去满足客户需求;第二,就是资本和劳动之间,怎么分配价值。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和市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矛盾,这是企业本质的两个矛盾。这个处理好了,企业所有纷繁的矛盾、现象反而变得简单了。比如说资本和劳动的分配问题,如果解决得不是很恰当的话,那么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责任心不能到位,这样就会产生产品的质量问题、交货的及时性问题、客户的满意度问题等一切问题。企业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那销售的问题、收入的问题以及企业的利润、员工的薪酬问题等等,这些一系列问题都会产生。

所以,我们说,认识是由简单过到复杂的过程,同时,在复杂的矛盾中,又有个现象到本质之间的关系。如果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现象的复杂性反而简单了。如果我们从这个观点去看企业的话,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企业家思维逻辑的演进过程。其实,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去推导。从创业开始,企业家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改善自己的命运,办企业是为了赚钱,否则为什么要办企业呢?但是,要赚更多的钱,就要扩大市场份额,就要成为市场或者细分市场的垄断者。因为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如果大家都是搭架子干的话,谁都赚不到什么利润。所以,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走向垄断。而要成为垄断者,就要提升核心能力,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之间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要提升核心能力,就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招聘优秀的人才,就要加大研发的投入。人才多了,研发投入的规模大了,带来的进一步问题就是研发的管理问题、创新的管理问题。那么,要提高管理水平呢,就要变革,就要对传统的、对过去的习惯做法进行变革,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如果要想变革取得成功,就不能急功近利。

这整个过程,就是华为的成长逻辑,也是企业家思维逻辑的演进过程。

02

企业的成长发展,既是逻辑的过程,又是历史的过程;

企业遇到任何困境,都可以从企业家思维中寻找原因。

企业家在满足了个人的消费欲望后,还不休止,对吧?企业家的根本性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对企业家的创业动机有三个概括。他认为企业家第一位的创业动机是追求权力。在座的都是企业家,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认可这个观点。而实际上企业家追求的是构建一种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他说了算。

我问过很多企业家,最初的创业动机是什么?创业不光是要赚钱、改善经济状况,他不愿意被别人指使该往东该往西,他愿意体现自己的意志,在这个组织中,自己是老大。那么这种组织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王朝型的组织,你看只有在中东像沙特、酋长之类的类似王朝一样的组织,现代社会大部分的都采用了西方的民主制、共和制的组织制度。但是,唯独企业,她具有类似于王朝的这种性质。企业可不是民主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集体决策大家讨论,但最终要有一个人来拍板,要承担责任,要行使他的权力。

那么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为什么要创业?他就是希望成为这样组织的领导者。这是创业动机。要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地位与权力。而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是财富,是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比如说马云,他创业之前,是个英语教师,谁知道马云呢?但他创立了阿里巴巴,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那马云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任正非在创业之前是在南邮工作,有一笔200万的应收款,因为客户跑了,收不回来了。公司因为这个事情要处理他,那他只好从南邮服务公司出来了,创立了华为。

我讲这些,主要是为了说明企业家办企业,有的是为了赚钱,改变经济状况,有的是自己的意志得不到体现,自己来创业自己做老大,像任正非这样,他已经走到了尽头,才选择创业。

所以,企业家在创业的初期阶段,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活下来,就是要让企业赚钱,改善员工的经济收入。但是,当企业做大了以后,当他的个人消费需求充分满足了以后,那就会追求权力、追求认可。第三个动机,就是证明自己更强。这是带有生物性的动机。因此,你看企业家,在满足了最初的消费欲望之后,追求权力、追求名望,这样就促使企业家成为产业的领导者。最后,到他晚年,转向怎么培养接班人来继承他的事业。

所以,企业做到最后的时候,企业家直接脱离了经营,因为直接经营负担太重,体力、精力等已经不足以驾驭了,转到董事会这个层次上去。而董事会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根本的问题是选择接班人。我们看许多西方的大公司,出大问题也是出在交接班的问题上。

那么,接班人选好了之后,那企业家做什么呢?去干比尔盖茨,去做慈善。一生的路子走到这里,既是逻辑的过程,也是历史的过程。从外部看,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成长历史过程,从内部看,是企业家思维、欲望不断演进的过程。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摆脱、如何解决,其实都可以从企业家的思维中去找原因。

03

没有控制的扩张,最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辩证法第三个特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对立统一以及向对立面的转化,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根本矛盾是什么呢?

这个我曾经请教过任正非。我问他,经营华为,你认为根本的矛盾是什么?他说就是扩张和控制。因为华为的分配问题,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早就解决了,他认为就是扩张与控制。控制不住,宁可不扩张,扩张必然带来失控的问题。所以,扩张和控制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因此,我在主编华为《价值为纲·财经管理纲要》的时候,上篇用的就是“扩张与控制”,企业的财经管理,关键是怎么支持业务扩张,同时又能监控业务的扩张。

那么,我们再看其他企业,比如说阿里巴巴。从最初做网购、做电子商务开始,那时候经营得很好,而且他的理念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看准了或者抓准了浙江的经营模式。在当时,浙江没有大型的国有企业,国有大企业都在北方,浙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怎么凭中小企业的有效规模去覆盖国内的广大市场,甚至是进入国际市场呢?这是最大的难度。因为企业的规模有限,怎么去发育网络呢?那么阿里巴巴最初的成功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了怎么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对接的问题,把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去。

即使从一般的企业发展看,也是这样。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金融,实体经济也会走向金融。这个模式,在日本很典型。日本的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后来走向金融,走向工业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的融合,最后形成财阀体制。这个财阀体制在二战期间非常发达,而且跟政府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这跟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政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就是财阀,像我们知道的三井、三菱等企业。二战以后,麦克阿瑟把这个财阀体制彻底打破,把美国的资本体制移植到日本去了。财阀体制虽然被打破了,但直到今天,原来财阀下属的企业之间,一是通过相互参股,一是通过企业定期召开的联谊会,实际上还在起作用。

阿里巴巴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你看阿里巴巴走到一定程度以后,从网购走向支付,从支付里发现,金融是比网络创利更丰厚的领域,所以,它就走向PTP、走向网贷、走向蚂蚁金服之类。马云强行地把金融业务分离出来,就是看中了金融比网购具有更强大的潜力、更强的影响力。这样就有了后来的蚂蚁金服上市被政府叫停的事情。政府为什么叫停呢?蚂蚁金服的上市,一是动了四大商业银行的奶酪;另外一个,商业银行的贷款是要有抵押的,而蚂蚁金服靠什么呢?靠大数据的行为分析。这行为分析和抵押贷款,两者的风险哪个更大啊?那显然是行为分析的风险更大。所以,蚂蚁金服一旦做大,PTP、网贷等一旦做大,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全国性的灾难,就有可能影响我们国家的稳定性。所以,蚂蚁金服非要叫停不行。

中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这里有个社会主义的框架在里面,有个控制在里面。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优点。优点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市场经济,通过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虽然在我们的宪法中,国有产权是放在私有产权之前的,但毕竟是保护了私有产权,不能随意地剥夺人家的私有产权,这样的话,经济活跃起来,创业活动活跃起来,像阿里、腾讯、京东、华为这样的企业,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问题。所以,中国的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不一样,这从这次抗疫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国家的力量,要纠正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这是中国为什么发展得快的原因所在。而且,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大框架,是有边界的。

所以,企业一旦走向金融资本的话,那社会在实业上的发展就不是重点了。因为实业是搞不过金融的,实业需要一步一步的做。从产品的创新,从工厂的建设,从工厂的工艺、流程、销售、服务等,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在华为叫做LTC(Lead to Cash),L 就是Lead,英文里有线索的意思,就是华为的整个经营流程是从销售线索开始,一直到招投标、拿到标书、合同以后,再从合同转到生产,生产、采购、制造,到供应链的物流、服务、交付、安装,一直到回款,端到端,这个流程是非常长的,而且非常复杂,管理起来难度是很大的。但金融流程可比这个短得多,金融流程没这么复杂。所以,转金融行业那么容易,就因为她的流程短。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能看到这种趋势。现在看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都在造车,中国一下冒出来十几个汽车的品牌,为什么呢?一是资本的力量,从房地产几十年的热潮中赚了大钱了。另外一个是因为互联网,主要是网购,还包括打车、共享单车之类的经济,这个也是来钱容易,再加上资本市场,然后去造车。为什么他们能造车呢?除了资本的力量外,新能源车特别是电能源车,造车的门槛太低,新能源造车这块把变速箱整个省掉了,用直流电机直接调速。我是学自动化专业的,我知道这个电机调速比起挂挡之类的简单多了。那么,发动机问题解决了,调速问题解决了,那汽车的核心技术变成了低门槛的东西,所以,房地产企业、互联网企业纷纷去造车。我为什么说到这里呢?就是说,一旦企业走向资本、走向金融以后,那她的重点就不在实体企业了。而一旦这种成为国家的潮流之后,那国家的实体经济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因为实体经济赚钱太难了,利润太薄了,流程太长了,管理太复杂了。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是看着越来越赚钱了,从实体开始,一直到金融,越来越赚钱,但从发展的规律来说,实际上越来越走向自己的灭亡的道路上,衰退的道路上。英国这点比较典型。英国的金融服务是很发达的,那英国的制造业还行吗?现在就发动机还行。整个的制造业要么就卖了,要么就停止了,因为不赚钱啊。

美国现在的金融发展也很厉害,加上资本市场,但你们看到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美国现在想制造业回归,从奥巴马政策开始到特朗普的政策一直到现在的拜登,都是主张制造业回归,但回归了半天,回去了吗?为什么回不去呢?就是制造业的利润太薄,制造业的难度太大。经过几十年的制造业空心化之后,制造业的工人也很少了。我在美国的中西部看过一个短片,就是曹德旺在美国收购了一个废弃的工业园,然后开始造玻璃,来供给美国的需求。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发现那些工人至少都在五十岁以上,已经没有年轻的工人了,哪像中国,你去流水线上看看,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制造业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容易回归啊?你说用机器人代替人的方式来回归,就像台积电,在美国的一个地方造芯片,当地的政府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经过了好几年,但为什么现在还没搞起来?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美国原来在中西部一是传统的制造业比较发达,一是农业发达,这是美国原来的产业优势所在。而现在呢?农业还是她的优势,但是制造业在中西部已经空心化,人还在,生意没了。他们的经济中心已经转到西部、东部,已经不再是中部了。我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因为靠近尼亚加拉大瀑布,我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到大瀑布散心去,但是,走过那个中间地带,会发现许多废弃的厂房,废弃的工业园区,就是说,产业一旦转移出去,想要回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了。人才也不再往那聚集了。

所以,按照一般产业的发展路径来说,最终走到金融的路上的话,实际上也是走到了衰退的路上。最典型的就是GE(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美国通用电气,在韦尔奇八十年初期上任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战略,叫做“数一数二”战略,就是通用电气进入的领域,必须是这个领域的数一数二的企业,如果不能数一数二,这个业务就属于被整合之列,就要卖掉、关闭。这个战略实行了二十年,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通用电气的股份在韦尔奇卸任的时候,股市的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而在他上任的时候只是170亿美元。但实际上,根本的变化已经在内部发生。就是说,韦尔奇为了支持股价继续上升,他发现仅仅靠制造业,哪怕是很先进的制造业像飞机发动机、能源、交通运输、生物医药等,都比不上金融业务。最初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为了业务的买方支付现金问题,他就发展了卖方信贷。但是,到了韦尔奇任期的后期,他发现,金融业务做什么最赚钱呢?当时,在九十年代的美国,一是做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是个人信贷,更赚钱;再一个,金融在资本市场上操作更赚钱,不是在实体经济上投资,而是在资本市场上倒腾。这样,他的发展已经不是数一数二了。那他的金融公司在美国的排名只有第十位,但是确实很赚钱。而且不是吸收居民存款的方式来贷款,而是通过票据融资、发行票据来吸收资金再贷款出去。这样,GE整个的重心就转向金融了。

转向金融之后,韦尔奇卸任的时候是很光鲜的,股票增长了二十多倍。但是,到了他的继任者伊梅尔特手中,要想保住GE的增长势头,那只有进一步发展金融,这样的话,不光是票据融资,甚至把制造业每年创造的现金流,都抽出来发展金融,结果碰上了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一下使投资人紧张得不得了,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发新债还旧债,这样来倒腾,那么,金融业务就开始衰弱,而且风险很大。最后,不得不剥离金融业务,以至于到2017年的时候,把金融业务卖掉,重回制造业。而伊梅尔特因为金融业务的衰败,导致他整个业绩下降,他的股票从40多块钱,一直跌到了6块多,他自己也黯然离场。

从这些企业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企业一定不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在这个问题想清楚。有些看似赚钱,可走到了矛盾的对立面,最后是走向了企业的衰退过程。

所以,扩张必然会产生失控的问题,这样,就会对控制有进一步的要求。没有控制的扩张,最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不能把控制看作是扩张的限制,控制是为了使扩张不至于陷入混乱,是推动持续扩张的一种机制。

04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企业生于企业家的价值观、精神形态和思维之中

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这个思想其实很深刻的,我从企业的角度理解,什么是企业的“有”呢?就是企业的实物形态。企业的“无”呢?就是企业的精神形态。老子说有“生”于“无”,那么从企业来讲呢,就是说企业的精神形态先于企业的实物形态。这就是创业。

怎么解释创业呢?

创业是从“O”到“1”,从注册开始,才有这家公司。但是,在创业之前,在企业家的精神领域里,其实早就有了这家企业后来成长、发展的精神因素。京东的刘强东就很典型。刘强东创立的京东路子走得很正。

刘强东是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人大社会学系采取的路线是费孝通的路线,他们盯紧了十几个中国典型的农村,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跟踪这些村子的发展,这些资料不是其他学校的社会系能够在一天之中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人大社会学系的优势。这些学术的氛围和训练对刘强东应该是有影响的。但在社会学系,像刘强东这样的人物肯定是吃不饱的,所以,他在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业,在中关村的大卖场就创立了京东这个品牌。那他创立的京东品牌优势在哪里呢?就是客户服务。客户来了之后,刘强东甚至花几十个小时为客户服务,而且不卖假货。所以,京东的基本理念都是在创业的时候,在他京东那家小卖店上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到了2003年非典期间,京东走上了网购这条路。而且在网购这条路上,刘强东是最早提出一定要搞物流,因为他发现,他网购发生的90%的问题都是物流的问题。所以,他走向了自建物流的道路。这跟阿里有着根本区别。阿里的模式只是做交易、提佣金,物流交给社会上的物流公司来做。京东是亲自做物流,当时几乎所有的高管都反对,因为物流是需要高投入的,是重资产的。我早年的一个硕士生,后来在京东做了物流工作,我问他,你们物流全国建了几百个物流中心,这么大的投资,而股市上的融资是很有限的,你们是怎么运作起来的?他说,我在一个地方建了物流中心,把物流中心运作起来以后,把它卖给基金,然后再转租回来,这样的话资金就回来了。资金回来以后就可以建新的物流中心。各个地方政府,如果是京东在那建物流中心,那地方政府简直是高兴得不得了了,给京东各种优惠条件,比如说土地的优惠政策,在这个物流中心建好卖出去的时候,也是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这种模式,使得物流越滚越大。而这个最终的走向是什么模式呢?我估计,是走向美国的UPS、联邦捷运这种模式。物流做好了之后,绝对是垄断性的。因为物流跟规模经济有直接的关系,否则车经常跑空,不能满载。你只有形成网络以后,车载量才有可能提升。再一个,京东搞了物流以后,那京东的模式跟阿里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他买断厂家畅销的货,囤货,这是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你到京东的网站去买东西,他有自己的旗舰店,或者,你买的是热门货的话,他直接从自己的仓库里给你货,二十四小时送到。这都是阿里没法比的。

那为什么京东一开始的时候,刘强东就有这种远见呢?这一定是在他建立这个企业之前就已经形成的东西,在他的价值观中、精神层面里潜移默化的那些东西。只是在企业的层面上,他一下实现了。所以,我对老子的这句话,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企业是生于“无”的,生于价值观、精神层面和企业家的思维之中。最后这个企业办成什么样子,都和这个有关系。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哪怕是做餐饮的一个小店,哪怕就是一个便利店,这样的办企业的人,一定是佼佼者,都非等闲人物,我都非常尊敬。

05

企业发展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企业,要不断向创业精神回归。

任何事物都有质、量、度。

事物先有度、先有质还是先有量?我的看法是先有质后有量。但是,随着量的增长和扩张,企业的发展就有了限度的问题。所以,企业家该把握住,他该发展的时候就加速发展,该约束的时候,该控制节奏的时候,要果断地去控制节奏,这就是任正非的做法。该做取舍的时候要去果断地取舍,这就是企业的质、量、度,这个度的把握非常关键。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路径发展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服从这个规律。创业阶段到成长阶段,是第一种否定。可能大家都不能理解创业的第一阶段怎么是否定的呢?不是自然地就成长了吗?其实,这里面有个否定。

什么是创业阶段、什么是成长阶段?两者之间本质区别在哪里呢?我在指导一个学生的论文时,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创业阶段,企业的战略是机会主义的,要生存下来,怎么才能生存下来?不知道,只有自己去摸索。企业到底要去做什么业务,也不清楚,可能跟一开始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京东,刘强东一开始做的是餐饮,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人大师生老是吃食堂,太枯燥了,太没味道了,所以,他在人大周边也做了一家餐饮。但如果京东一直做餐饮做下去,恐怕不会到这个地步。正因为做失败了,才开始选择做其他的,到东关村做店。如果那时候一直是分销店,也不会有今天。就因为2003年,有非典,店里的其他人员都回家了,那业务怎么办?客户需求还在,客户那到哪些店去找货物啊?这才有了网购。这下走到了正路上。

所以,我说,创业阶段,企业是机会主义者,是以生存为目标。成长阶段是什么?是战略导向,是目标导向。如果成长阶段还是机会主义,那在我的定义来看,还没有渡过创业阶段,就是说你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能干好什么,你还在盲目地去试错。所以,成长阶段是战略导向,是找到了自己应该从事的事业,已经找到了这个事业成功的商业模式。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是投资,一是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才是成长。所以,成长阶段是对创业的一种否定,也是对机会主义、探索阶段的一种否定,这是战略导向、是目标导向的,甚至宏伟目标导向。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来看,企业有成长阶段,有繁荣阶段,进入停滞、进入下降甚至是衰退,那又是对成长阶段的一种否定。成长阶段必然会遇到成长阶段的天花板,就是说,企业怎么克服自己的衰退期,怎么克服停滞,怎么在新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成长空间,这就必须对他原来的成长模式进行变革。这是否定之否定。为什么叫否定之否定呢?从逻辑上说,这种否定又像是创业的原点回归。就是说,企业的发展到了天花板,或者,发展出现停滞,企业内部也由过去的繁荣出现了懈怠,出现了松懈的、脱离客户的现象,比如官僚主义,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变革。而这时候的变革从哪里汲取力量呢?从创业的原点上汲取力量。

所以,企业在成长阶段,当成长遇到停滞,甚至下降,企业必须进行变革的时候,就是创业阶段的理念的回归。在座的都是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验证。

我们可以举许多企业变革失败的例子。

很多企业成长停滞、失败了以后,一般都会从外部聘请经理人,而外部经理人来了以后,对企业的创业精神、文化完全不认同,也没有经历过企业成长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就想另搞一套。而这对企业往往是灾难性的,不但没有解决创业停滞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停滞和衰退。我们以惠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惠普开始的时候,在车库里边,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开始开发第一代的产品,一直到后来的硅谷,都是有历史性贡献的,让惠普成为硅谷创业的标志性企业。美国政府把惠普的创始地,就是那个车库——惠普最初创业的源头,设计成了一个纪念地。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惠普也走到了增长的停滞阶段。这个时候,惠普董事会做出了在我看来是个错误的选择,就是他们认为惠普的内部没人能领导突破惠普的瓶颈,以及带领惠普走向未来的领导人,而不得不从外部聘任领导人,从而从朗讯聘任了卡莉。这在我看来是灾难性的。他在惠普做了件什么事呢?就是收购了康柏。收购了康柏以后,使得惠普整个的规模,一下超过了一千亿美元,从规模上看是增大了。但是,这个带来的结果呢?就是PC这个领域,已经是成熟的产业,而惠普原来的实验设备、测试仪器,是惠普精神的一种体现,就是创新,甚至是前人没人做过的事情的创新,一种探索性的创新。而PC本身的芯片是INTEL的,办公选件和系统微软的,所以PC没什么东西,没什么核心技术,但是有一个规模,这个规模导致什么呢?导致惠普尾大不掉。而后来的继任者,谁也不下了把PC再卖掉的决心,即使卖掉也没人买,这么大的业务,几百亿的规模。但是,留着它呢,整个改变了惠普的创新的文化。这样,就导致了惠普在卡莱顿(卡莉)·菲奥莉娜之后,在内部仍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又不得不从外部去聘任。而职业经理人,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不培养接班人。因为职业经理人培养接班人等于是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为从职业经理人本身的利益来说,也要后继无人,只有这样,才使得这个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他自己,使自己的地位越稳固,他培养接班人的话,不是等于给自己培养掘墓人吗?职业经理人不培养接班人的这种结果,导致了企业在已经衰弱的基础的继续衰弱。表面上,像并购这样的行为让惠普看起来繁荣一下,但实际上,企业的精神越来越被稀释,创业精神越来越被稀释。业界有一本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七次转型》,英文是《Becoming Hewlett Packard:Why StrategicLeadership Matter》,写的就是惠普的七任CEO,以至于成就了今天的惠普。

我跟任总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若有所思的说,我们华为好像没有转型的问题,华为就是坚守自己原来的通讯、信息产业,一直这么走下来,不去搞房地产、不去搞金融、不去做掉期。任总的原则是什么呢?不懂的事情不要去做,不要去冒险。华为不去做掉期,那怎么规避风险呢?做合同质量。就是签订合同的时候,要与客户对未来的金融波动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合同中把风险的准备金留够,用提高合同质量的方式来规避未来国际市场金融的波动或者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像哈萨克斯坦在一天之内汇率贬低了24%。那当时的轮值CEO郭平打电话给哈萨克斯坦的代表问有没有影响?那边的代表说,我们早已留足了风险保证金,所以,这次贬值基本不受影响。这就是任总的经营风格、谨慎行为给华为带来的国际的金融风险的控制。

华为既是敢冒险,同时,又对金融风险进行谨慎的控制,非常谨慎的防范。

华为的冒险,用孟晚舟的话来说,叫做富贵险中求。说是一点风险没有,那你还想赚钱啊?那利润一定是薄得很。但是冒风险,怎么控制风险呢?怎么规避风险?怎么对冲风险?这就要你的水平。我们在否定之否定里谈这个问题,就是成长的模式,一定是螺旋式的发展,是不断地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向原点回归,向创业精神回归。企业成功背后的精神和理念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环境下,私营企业能够创业成功,非常不容易,那一定是有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建议大家去总结很朴素的东西。其实,你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常识,或者至少是基于常识的一些理念。所以,我为什么说在企业出现问题以后,变革要往创业阶段回归呢?就是是向创业阶段的常识回归。所以,对企业来说,要善于总结,企业家真正要留给企业的,最重要的是理念,其次是接班人。接班人也是在这种精神和理念的熏陶下培养出来、选拔出来的。这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

06

办企业,应常思德鲁克经典三问:

我是谁?从哪来?往哪去?

企业管理哲学的核心,是对企业管理的使命和目的的思考,也就是对德鲁克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德鲁克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一是我们的企业,是个什么企业?二是我们的企业,将是个什么企业?三是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个什么企业?这是非常深刻的。

我是搞管理学研究的,我也希望自己能整理一套理论出来,希望自己几十年企业管理的研究对管理学有理论上的贡献。所以,我研究德鲁克的三个问题就在想,能不能提出新的发现或者更深刻的思考?但是,后来发现,不行。因为这三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啊?实际上这是哲学的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往哪儿去?这三个哲学问题,谁回答清楚了?哪个哲学家也没回答清楚。这是持久的、永远存在的三个问题。

但是,我发现中国共产党有智慧,共产党在这三个问题上有进一步的解说。十六大之后,出了新的党章,党章上讲我们为什么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怎么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你看,三个问题,变成两个问题。这就是科学。越是越简单,越是科学。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是有智慧的。我们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企业的问题,办什么样的企业、怎么办企业。就这两个问题。

至于说办什么样的企业,你怎么去想明白这个问题呢?应该回去追溯你创业的时候的探索,以及在创业的阶段是怎么探索到成功的路子的,是怎么取得商业成功的。要追溯这个历史。所以,中国共产党还是有智慧的,就阐明两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从我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持久性的,或者说是永远存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但是,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路,是有智慧的。

所以,在座的企业家朋友,大家要不用德鲁克的三个问题,或者说,基于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引出企业的三个基本问题来思考;或者就是用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用两个问题来思考,办什么样的企业,怎么办企业,核心就这两个问题。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