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伟 华夏基石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训战导师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根据《打赢数字时代的管理战争——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公益直播系列》郭伟老师“从华为军团谈组织的底层逻辑之二:构建执行主线,高效协同赢”主题分享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所有的组织都是以“能赢”为目的的,如何构建“能赢”的组织,进而形成持续打胜仗的组织能力,是组织建设的基本目标。围绕如何打造“能赢”的组织,我们又介绍了以洞察用户为基础,从研究前线作战开始,形成所有资源能力全力支持前线作战的组织形态。概括来说,上一讲是从外部视角,介绍了打造“能赢”组织的思考逻辑。
今天跟各位分享的是“从华为军团谈组织变革底层逻辑”的第二讲《构建执行主线,高效执行》。我们将打开组织这一黑箱,来看看“能赢”的组织内,各经营管理活动应当按什么样的底层逻辑构建和运转,实现高效协同,从而形成支持战略执行的组织能力的。
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价值创造而展开。
01
企业的三条价值创造主线
企业内的所有活动都要创造价值,这点很容易共识。但如何创造价值?现实中如何区分?这是难点。
业务部门指责财务部门规矩太多,效率低下,财务部门则认为风险管理还不充分,管控还不到位;产品部门投诉技术部门,给予产品的技术支持不充分,技术部门则认为自己才是代表本领域技术方向的,是产品部门太陋;文化部门抱怨各部门不积极配合公司的活动,所有部门都认为文化活动不创造价值耽误大家时间。谁在创造价值?谁在破坏价值?如果没有厘清组织内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这个问题是难以回答清楚的。
我们说,企业内有三条创造价值的主线,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只要是为这三条价值主线服务并产生有效成果的,就是在创造价值,反之,就是在破坏价值。
第一条,从产品、服务到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价值主线。
这条主线容易理解,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通过特有的产品或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获得应有的价值。这条主线所创造的价值也很好衡量,为多少客户,提供了价值多少的产品与服务,自身获得了多少收益?即客户覆盖率、收入和利润等指标,是衡量这一主线价值的基本指标。
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只要是参与这条主线,或者优化、创新这条主线,从而提升了该主线的价值指标的,都可视为有效创造了价值。
举个例子,某美发店之前的流程是进门→接待→有需求的分配技师→提供服务→送客出门,整个过程中,给客户创造的价值是客户享受到了最专业、最舒心的服务。因此,参与流程的门童接待、洗发小工、发型师、收银员等,都在完成流程责任的同时创造了价值。之后为了提高客户体验,该店发展线上预约,流程变为登录APP→观看作品选择发型师→平台预约→进场→提供服务→买单送客出门,这样大大节省了客户的等待时间,也让客户能够提前选择心仪发型师,有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在这种模式下,APP开发和运营人员、发型师作品美工人员、支付系统运营人员等,也在完成流程责任的同时创造了价值。再之后,该店又提供了上门服务,在APP下单后,发型师可登门服务,让客户体验更好。这种模式下,调度人员、客户服务电话回访人员等,也在完成流程责任的同时创造了价值。再往大里说,财务、人资等后台人员,在精准核算、人员招聘与培训等方面也在给业务流程提供服务和支持,他们也在创造价值。
在上述例子中,APP的开发人员认为对标其他APP的运营,应当收集更多客户数据,于是增加了客户登录的人脸识别,注册帐户时需要提供月收入证明等,因手续复杂,使得一些客户放弃了注册的想法,这就是在破坏价值创造了。即使开发人员很委屈,会说这是APP运营专业化的要求,长期是有价值的等等,这种破坏行为还是容易识别出来的。因为资源投入了,而这条主线的价值指标并没有得到提升,相反还下降了。
第二条,从项目选择到投后管理的投资价值主线。
资本市场的繁荣,使得对企业的资本价值的评价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人们依据公司的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利润规模等数据评价公司价值,其逻辑是资产、收入、利润越大,意味着公司给更多的客户创造越大的价值。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新的业务模式层出不穷,旧的业务模式不断被颠覆,企业的资本价值开始和经营价值相分离,不再保持同步。
比如瑞云冷链,其创业者是原来菜鸟和京东物流的核心团队。2020年5月公司刚成立,就获得1.2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是目前为止中国天使轮融资最大额的案例。2021年8月,虽然每个月的销售额已经突破4,000万,但公司仍然是高投入、亏损状态,仍然完成了过亿元的Pre-A轮融资。为什么一家新创立、持续亏损的企业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如此追捧?关键在于其创新的技术与模式,代表了未来冷链物流的方向。也就是说,投资价值主线的逻辑最终依然要回归到客户价值创造的逻辑上来,只不过是把未来给客户可能创造出来的价值提前进行估值和预支。
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也因此独立出了投资价值主线。
投资价值主线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公司在上市等资本化后,利用投资、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完成战略执行的过程,另一层含义是公司通过战略规划、技术与模式创新等,在投资者眼中赢得更大估值。海尔把企业的价值归结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给客户创造价值,另一大类是给投资者创造价值,并因此建立起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以实现组织内所有活动的价值拉通。
以往大家认为公司总部的大部分职能工作是不直接创造价值的,比如制定战略规划、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分享经验成果、提供共享服务等等。但在投资价值主线上,围绕平台“做大价值”的所有活动,都成了直接创造价值的手段和方法。
第三条,从战略规划到战略执行的战略价值主线。
严格意义上讲,战略主线不直接创造价值,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推动客户价值线和投资价值线的运行与放大。但是一来战略主线是经营者实施其经营思想与抱负的主要抓手。如果把业务价值主线和投资价值主线看作是铺路,那么战略价值主线就是在路上跑车。战略价值主线做不好,业务价值和投资价值一定难以体现,或者效能不高,资源投入与产出结果不匹配。二来战略主线贯穿了企业内几乎所有的活动,除业务、投资主线上的各项活动外,中后台的人资、财务、风险、行政等各项活动,只有在战略主线上才能定义其意义与价值,才能将自我小循环融入战略大循环,才能将各自系统链接成整体,耦合成系统。
02
如何构建战略价值主线
企业家有个梦想,就是战略;把战略细化为目标与路径,成为可执行的构想,就是计划;计划通过战略解码,分解至企业内的每个组织、每个个人,就是绩效;根据各级组织与个人的绩效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就是预算;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奖优罚劣,就是激励。企业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就是在运行战略-计划-预算-绩效-激励这条流程,通过这一流程完成战略的执行与落地,实现价值的持续创造,获得企业持续的发展。从这一角度讲,这条流程可以视为企业的0级流程。
然而,企业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在这条主流程上。《财富》杂志(Fortune)调查发现,全球只有10%的企业能够有效执行战略,主要原因是战略未得到普遍认可、员工利益与战略不挂钩、管理层在战略执行上花费时间不足以及资源配置与战略不匹配等。执行战略的能力成为成败的关键,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常听企业家们说,“我们公司不缺战略,缺的是执行”。可见,贯通战略主流程形成战略执行力,是大多数企业家们头痛的问题。常见战略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有以下六点:
一是共识未达成。团队当中对战略的认知和理解不一致,争论不休,别人已经到终点了,我们还在讨论战略和计划;
二是规划不完备。或者做得过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既占有了执行的时间,也阻碍了执行中的灵活性;或者逻辑不明晰,缺乏路径与阶段目标,只有大方向,而没有执行落实的具体计划;
三是解码不系统。公司层面的目标与策略很清晰,落实到各级组织和个人,就含糊了;大家应该做什么事情,怎么能够形成一股绳,不甚了了;
四是执行无管理。缺乏过程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做的好不好,什么原因造成的,应当如何改进,没有机制保障。过程管不好,也就难以保证结果达成。
五是资源不匹配。战略很丰满,资源配置很骨干,总是要求下属们空手套白狼。甚至说,花钱打酱油的事,还要你们干什么。但话说回来,企业里最缺的正是企业家团队。能空手套白狼了,人家为什么还要在企业打工呢。
六是激励无效果。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战略执行到位与否难以判断,分析也难以归因;评价无法客观公正,激励自然不能服众。使得很多企业激励方面付出不少,但效果不佳,不仅没有激发员工激情,反而引起大家的不满情绪。
要解决以上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踏踏实实完成战略-计划-预算-绩效-激励这条主流程在机制上的贯通,构建起以战略与执行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主线。
构建战略价值主线最关键的是统一工具方法与时间节点,企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工具和方法不统一。贯通战略-计划-预算-绩效-激励的方法很多,比如华为引进的原IBM的BLM模型,新奥用的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将公司级战略分解到各级组织,明晰责任人、时间节点、输入条件、输出成果、激励要素等,采用哪种都可以,关键要统一、稳定。
03
围绕三条价值主线重构管理系统,打通大循环
(一)管理系统常见问题
在没有理清企业内三条价值创造主线时,产品、技术、销售等直接创造价值的系统问题也不大,创造价值的方式、衡量价值的指标是清晰的。相对而言,市场、品牌、财务、人资等非直接创造价值的系统问题比较多,往往出现以下现象:
一是“玩专业”,形成自我小循环。某公司风险部门负责人提出,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处理、风险预案等基本活动的循环系统。这句话本身没错,但问题是根据什么做风险识别?做什么样的风险预案?由于没有与战略结合,没有认识到公司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反面就是风险,因此风险识别时只识别了常规风险,如夏季仓库防火措施、员工高温避暑措施等,而没有根据战略举措来进行动态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年年自我小循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是陷入“事务陷阱”,忙而无功。由于理不清价值创造点,企业内许多管理系统做事抓不住重点,从而陷入“事务陷阱”,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给其他部门制造工作。人资部门天天在忙,公司所需的关键人才还是找不到;财务部门天天在忙,衡量公司运行效率的数据依然拿不出;运营部门天天在忙,战略执行与落地的关键阻碍仍然不知道……
三是无方向、无计划、无创新。当找不到价值创造点的时候,各管理系统的工作往往来自领导人的“感觉”,来自其以往的经验。某家公司人资总监组织巨大人力物力,花了3年时间规范公司职务体系和任职资格体系,弄得大家怨声载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规范任职资格体系?他说这不是行业里的最佳实践吗?不做任职资格,怎么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呢?我们又问,那几十年前没有任职资格体系的时候,企业就不招人、不培养人了吗?可见,他完全没有理解哪些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哪些活动是手段方法。
(二)在三条价值创造主线上找到自身定位,重构管理系统
企业的三条价值创造主线理清楚了,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需要在其上找到自身创造价值的方式方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重新定义,重新梳理流程,重新构建体系。要将管理系统的各项活动有机地“挂”在三条价值创造主线上,根据价值创造主线的需求重新定义各管理系统的意义与价值,根据意义与价值确定其流程的基本活动,从而使得各管理系统不再只是自身小循环,而是纳入公司运营的大循环之中。
例如,某家公司财务系统梳理流程时,一级流程是会计方法、银行账户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税务管理、报表管理等。我们问为什么是这些模块,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列顺序?负责人一脸蒙,这不是财务的专业分工吗?谁家都是这么干的啊。再问,对战略的支持作用是什么?负责人又是一脸蒙,财务做好了公司战略自然就容易实现啊。我们启发他,流程有六个要素,最重要的是客户和价值,财务流程的客户是谁,为其创造了什么价值?研讨后发现,财务的客户不可能是公司客户,公司客户不关心你企业盈利与否、资产负债平衡与否。财务的客户是公司战略,是辅助公司战略得以落地实施的。财务在三个方面为战略创造价值,一是计量经营,即通过会计方法和会计核算,以数字化和指标方式反映战略执行与经营状况;二是配置资源,即通过预算、资金规划、税务筹划等手段,精准配置资源支持战略执行;三是风险管理,即通过财务稽核、风险对冲、财产保险等手段,帮助公司平衡收益与风险。依此价值定位,会计核算就不是一级流程了,企业需要的是报表,不是账本,账本只是支持财务报表的方法和手段;这家公司以往只提供公司报表,不为各组织单元提供报表的作法就是错误的,因为报表是财务的一级流程,是财务的三大价值之一。
各管理系统只有围绕三条价值创造主线,重新定义,重新梳理,才能完成自身体系化的建设。所谓体系,是指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由各种活动构成的,在特定的规则和标准牵引下,能够持续循环迭代的运作模式。完成体系化建设,各管理系统的价值定位与基本活动才有可能稳定,也才有可能以价值定位为目标,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优化基本活动的价值产出,从而实现本领域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通过“管理年历”协同所有管理系统,实现步调一致,首尾相接
各管理系统在完成自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相互之间实现有效协同,成为浑然一体的运行模式,而不是各自独立循环。如何整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各管理系统节奏要与价值创造主线时间节奏一致。举个例子,有家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是在每年的3月份评审,理由是年底和春节前后要评年度绩效,要发年终奖,要涨薪,要调整干部,事情太多顾不上;3月份基本忙完了比较清闲,所以召开人资系统大会,同时评审各分子公司人资规划。这样的安排从人资系统小循环的角度来讲很合理,但是从大循环的角度来讲,整个公司的计划预算是按照自然年度在走的,12月底1月初已经完成了,那3月份的人资规划成果的价值在哪里呢?因此,各管理系统要根据战略价值主线的时间节点要求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节奏上保持一致,才有可能协同起来。人资系统再忙,11月份也要完成人资规划,从而保证其成果成为公司预算的输入项。
二是各项管理活动输入输出端要在价值创造主线上首尾相接。还是上面的例子。人资规划要产出什么成果?这家公司以往人资系统自己规定规划内容与产出,使得产出结果只是在本系统内讨论,预算系统基本不用。编制预算时,财务系统重新出具一套模板,基层单位还得再次思考,再次讨论,再次填写。这不是个例,许多企业都是这样,管理系统自嗨不止,基层单位重复不断,叫苦连天。其实不复杂,在节奏一致的前提下,人资与财务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从数据项、模板、产出报表等各方面,把人资规划和预算对齐,实现人资规划的输出就是预算的输入,大家首尾相接,不仅减清了基层单位的压力,也使得各自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三是各管理活动决策点要在价值创造主线上协同一致。还举上面的例子,这家公司之前人资规划和预算的审核是分别进行的,都要求总裁为首的决策团队共同参加。大大浪费了决策者的时间。在节奏一致和首尾相接的基础上,公司级的评审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而且信息更全面,成果更完整,决策更充分。
04
围绕价值创造主线重构管理关系推动组织变革
很长一段时间,企业谈组织变革的多,谈管理提升的少;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地折腾组织的多,沉下心来优化管理系统的少。孰不知,组织是表皮,管理是内在。管理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在组织形态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倡导从梳理三条价值创造主线入手,在此基础上重构各管理系统,并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有效协同。管理基础打牢了,能够持续积累和提升了,组织变革也就有了坚实的内核,也才有可能收到真正的成效。
我们从组织管理关系、汇报关系、绩效关系和资源配置关系四个角度来看组织,可以分为科层型(也叫职能型)、流程型和平台型三种模式。所谓的矩阵型和事业部型,是流程型组织的某种表现形式;网络型和生态型,是平台型组织的某种表现形式。
科层组织。其组织管理关系、汇报关系、绩效关系和资源配置关系完全同一于直接主管。也就是说,上级领导决定下级组织的设立,决定其负责人的任免,决定其绩效任务并做出评价,为其分配资源,听取其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一级决定一级,各级组织之间的协同,主要依赖上级领导之间的组织协同、领导协同、会议协同和计划协同。这类组织适用于业务垂直程度高、简单清晰的场景,即“极少数优秀人才带领一批普通人创造了卓越事业”;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优秀人才的作用;缺点是中基层缺乏经营能力,成长不出准企业家队伍,在企业规模扩张和业务多样化时,会面临困难。
流程组织。上级组织决定下级组织的设立与撤销,以及负责人的任免;流程决定该组织的汇报关系、绩效关系和资源配置关系。国内有人将此称之为“行政管理权与业务指挥权的分离”。与科层组织相比,除组织设立和负责人任免仍来自上级机构外,该单元的任务来自流程上游,其产出需接受下游的评价;资源来自流程任务的分解,实际执行受到评价系统的制约。这类组织适用于业务复杂度高、需要多专业协同一体化运作的场景;优点是把能力建立在了流程和组织上,降低了对优秀人才的依赖,支持大规模协同;缺点是内部员工容易“滑水”,须通过机制激活和文化凝聚来予以配合。
平台组织。流程组织的基础上,来自流程的汇报关系、绩效关系和资源配置关系在实行独立核算后,进一步转化为内部客户的市场化服务与结算关系,各组织都可以按照利润中心的模式来进行经营。同时,企业内部分离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直接创造价值(客户价值)的经营单元,另一部分为为经营单元赋能的资源与能力平台。赋能平台创造价值越大,其能够支撑服务的经营单元就越多。经营单元与平台所需服务也市场化并转化为经营单元时,就是生态组织。平台组织适用于资源能力需求一致而经营场景多样化的情景,比如腾讯,就是在流量需求一致的前提下,满足社交、阅读、音乐、影视等各类需求的平台化场景。其优点是能把资源能力复用性和客户需求多样性完美结合,各自发挥到极致;缺点是可能走向垄断反而影响创新。
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客户群体越来越多,满足客户的需求越来越丰富,科层型组织在未来资源效能的提升上是有瓶颈的,流程型和平台型的组织一定是大企业组织模式的必然选择,华为、阿里、美的、IBM等各家公司的组织变革之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企业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服务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大的效能,是组织设计与变革始终需要考虑的问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讲了如何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思考组织问题,如何认知三条价值创造主线,如何围绕三条价值主线重构管理系统,如何在持续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组织变革,而不是盲目地在组织形态上折腾。我们希望这一系列课程能够帮您从底层逻辑思考组织问题,能够对您优化组织、变革组织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