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13501208501(马老师)
取消
判断企业的管理水平,就看它如何开经营分析会
发布时间:2022-10-13 16:41  文章来源:蓝美咨询   作者:黄治国   点击:次
文 /  黄治国,原美的资深高管、美的学院创办院长,前美的小家电集团管委会成员
来源:蓝美咨询(ID:yutaishu8848)
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关于如何开好经营分析会,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升经营能力的妙招:如何开好经营分析会》,关于经营分析会的细节就不重复了,在当下这种特殊时期,我再谈一些体会。
 
首先,我还是想再次明确的观点是:经营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动作,甚至可以说这个动作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展现。我去看一个企业经营分析会的水平,就大致可以做出判断出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次,经营分析会还是要以全面预算为基础、为起点。没有预算能不能开好经营分析会?可以,但是要想开得很好,很难。为什么?因为可以把当期情况讲清楚,但是缺乏对标目标的分析,意义有限。我也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做预算的文章《提升经营能力的抓手: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大家可以去看看。
 
最近几年,我们也在多个企业辅导全面预算、经营分析与战略管理等工作,每个月都要与不同企业开多场经营分析会。接下来,我就把在当下特殊环境下经营分析会的一些重点再做一些强调、梳理,以供参考。
 
01
第一部分:关于会议内容

 
一是严格按照损益表(利润表)的逻辑进行整体分析。
 
损益表就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天然脉络”,不要自创什么经营管理报表的招数,或者也是先把这个分析清楚后再去配合其他管理招数。从收入、到成本、毛利,再到费用、净利,从上至下分析清楚(涉税情况可不在经营分析中分析,由财务部门单独分析或汇报即可)。
 
从损益表的逻辑来看,企业经营就是一个100%到N%的过程,收入是100%,减去X%的成本,得到Y%的毛利、再减去Z%的费用,最后得到N%的利润。
 
经营损益表示例

如上图所示,损益表是一个很清晰的逻辑,但是在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的逐次展开,根据内部数据到位的情况与分析的要求,看需要到哪个层级。如一级科目是营业成本(或销售成本),二级科目则是料(原材料)、工(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三级科目则是原材料,可分为主材、辅材等,制造费用则包含摊销折旧、水电气能耗、制造管理人员工资等。如一级科目是销售费用,二级科目则是人员薪酬、业务费、市场费、办公费、仓储运输费等,三级科目则是人员薪酬,可分为工资、提成等,市场费可分为广告费、物料费、差旅费等。这些二三级科目的划分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进行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分析一定要用“率”而不能只用“额”。用“率”才更直接、更客观地反映出与整体销售的关联关系。比如在当下时期,业务费对比上年没有增加就可以了吗?那要看销售业绩的情况。我们追求的费率不增而非发生额不增,也就是说,如果销售业绩没有增加,那么原则上这些费用还需要减少。除非是必需的、面向战略的开支。
 
这个数据原则上要进行两个比较,即各项数据均与同期比、与预算(目标)比。这种比较最好以图形(如柱状图)方式呈现,更为直观。不少企业的经营分析会没有按照损益表这个主线,或者按KPI指标或者按重点工作的思路开会,或者在分析成本、费用的时候不是按损益表的格式(如把成本费用分为固定成本、固定费用,而不是按损益表的逻辑划分一级科目),这样一来,效果与逻辑方面就不会太清晰,这是要注意的。
 
在分析这些指标的时候,最好能够有一些标杆企业或者参考企业的数据来做对比。如果行业都在下滑,我们下滑低于行业,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我们在增长,但行业主要企业的增长更快,那么就需要认真检视。其他如毛利率高低、费率高低、成本高低等都可以通过对比同行而获得更客观的理解。
 
经营分析示例
 
二是分单元、分项目、分品类、分客户进行经营分析。
 
分析要细致才能看出端倪看到问题,也才能更快速找到解决办法。企业内部如有多个经营单元的,则要分析到每个单元的经营情况(可以在整体的经营分析会中分单元报告分析,也可分经营单元专门分析),并且还要尽可能分析到项目、部门、客户等(这与内部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关,但相对来说越细越能看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整体的盈利情况具体是由各个单元盈利情况构成的,各个单元又是由各个项目、各个产品(品类)、各个客户的盈利情况构成的。这也意味着要分层分类确定目标、分层分类做好成本费用划分与核算,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要分层整理好历史数据。
 
在推进这种分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存在数据不到位、工作量大、分不了那么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逐步推进、慢慢完善,但一定要向这个方向走,不能因为现在数据统计有困难就不做细。比如有多个产品或品类的,成本与费用不一定好划分,那就把能分清楚的先分清楚,不能分清楚的先按一个分摊原则简单粗暴地分,以后再完善。
 
我们在不少公司都看到过类似的现象,许多品类的成本是统一分摊的,但其实有些产品的固定投入不高,或者设备比较简单,或者投入比较少,或者投入较久,这种情况下,其实它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如果按统一分摊的原则(尤其是在公司不断加大固定投入的情况下),就会不断推高它的成本,会影响它的定价,最终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变弱。而另外一些品类则属于固定投入高、或者设备更新快、或者投入较短的情况,他们的成本其实是比较高的,但可能因为摊到了其他品类而产生了这个品类成本比较低的假象,到后面算账的时候就会出现重大偏差。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如前所述,在分析这些指标的时候,也要参考外部情况,尤其是公司业务较多,整体上可能很难找一个外部标杆企业的时候,则可以分品类、分项目找对标企业。此外,如B端业务分析到客户时,还要分析其他竞争对手在同一客户处的经营情况,如他们的价格、成本、交期、占比等。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许多企业都存在管理重心过高的情况,如何推动经营管理下沉,这又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有许许多多从组织、流程设计等方面的大方法论,但是很难理解与执行。而从经营分析的角度推动分析到一线、到基层、到尽可能小的单元,就是一个很好地推动管理下沉的做法。也可以说,如能做到这点,没有阿米巴的形式,也有阿米巴的实质了。
 
三是各部门原则上也要按照损益表的逻辑进行分析。
 
对已有一定规模(如500人以上、营收10亿以上)的企业,我们建议部门重点工作会与经营分析会分开举行,经营分析会主要聚集经营分析,而非每个部门都要晒工作。所有部门都可以对应到损益表中的相关环节(具体在分析中可以由财经部门统一分析也可以由各部门汇报、分析)。比如销售部门主要对应的销售收入、销售费用,要把销售收入、销量价格、回款、销售费用等情况讲清楚;生产部门对应的是销售成本,要把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情况讲清楚;产品部门对应的是研发费用,要把产品研发数量、研发投入等情况讲清楚;财务部门要把财务费用讲清楚,人力部门要把人力薪酬支出情况讲清楚。这些可由财经部门(报告部门)汇报分析、各部门补充,也可由各部门分别报告。
 
这些分析中,也是要对标上年同期、对标预算进行分析,为什么增加了?为什么减少了?能否采取措施?比如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毛利下降,销售部门是否可以提价保证毛利率,或者增加销量来摊销固定成本保障毛利率?比如有些部门分析费率下降了,是因为某些项目费用没有开支,或是因为项目延期会在下一期开支,还是项目取消可以不用开支了?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财经部门要对经营变化做出清晰的解释。比如毛利率变化了,一般来说就是销售与成本的影响(销售-成本=毛利),销售则是(销量×价格),所以毛利率如果有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成本”(一般达到标准数量之后不会因销量影响)、“价格”(存在多种产品多种定价的则可把“结构”单列出来),出口企业则还有“汇率”因素,如果再往下分析“成本”,则看是料、工、费这些项目有哪些影响、影响多大。
 
总之,通过财经工具,可以客观地、一目了然地分析出来,大大减轻了业务部门的负担,也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执。这样一来,找解决办法也就更清晰了。
 
毛利率变动分析示例
 
四是各部门要把与损益相关的间接数据(主要就是效率数据)进行分析。
 
如销售/市场部门要分析流量转化率、复购率、客单价、大客户占比、市场占有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天数)、交付周期、店效坪效等指标;如制造/供应链部门要分析库存周转率(或天数)、产能利用率、人均产量、单位能耗;研发/产品部门要分析SKU贡献率、研发周期、产品结构矩阵等。
 
可以说,是否涉及这些指标的分析,以及对这些指标分析的质量,是会计核算管理与财经管理的区别。这些分析,当然需要财经部门拿出数据,但更重要的是整体要对关键指标达成共识。业务部门要通过数据看到本质,发现根本原因,并敢于在提出解决措施后承诺财经结果,而不是讲一大堆看上去也没错的“重点工作做法”。财经、运营等部门评价业务部门是否改善,也不是去看过程中的一二三四举措,而是通过结果指标验证。在当下时期,更应该较真。如果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库存周转天数没有改善,那这项工作就是没有做好,再多工作描述也不认账。
 
此外,还要对其他影响经营活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质量合格率、人员流失率、客户满意度等。
 
五是加强对人效的分析。
 
在当下环境,尤其要加强对人效情况的分析,要坚定树立“人效=管理水平”的理念,不能有半点含糊。如确实存在部分战略性的项目或者处于人力投入期的业务,可以把这部分相关的人力、产出剥离出来,但对其他部门必须严格进行人效分析。
 
 
一般来说,人效指标分析分为人均产出(销售收入)、人均毛利、人均利润。但注意在一些资源性行业,人均产出指标不能用人均销售而要用人均销量。比如因为铜价上涨,某个铜企去年(平均铜价6万/吨)人均销售1万吨,人均销售6亿元,今年铜价涨到7万/吨,如果仍然人均销售1万吨,则人均销售提升到7亿元。这个人均销售额虽然提升了,但是并不是销售能力的提升。如果人均销售为6.5亿元,则人均销售额虽然提升了,但销售能力反而是下降了。
 
一些以大宗原材料或者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企业,因为价格连锁效应,人均销售收入会随价格上涨,分析到人均销量上才足够客观。我们在指导一些企业时,会用人均吨数、人均产量等更客观的指标。
 
此外一个很重要的人效分析指标是分析到人均毛利、人均利润,这是更能反映人均产出的指标,而且能够避免前述人均销售时出现的问题。
 
六是加强对风险项目的专项分析。
 
当下企业要特别关注风险项目,尤其是涉及到重要成本、资产、资金的风险项目。
 
一般来说,对应收账款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对库存尤其是呆滞库存、对使用率低的资产及呆滞资产等,要在经营分析会中进行专项分析,每个月跟进。对重要特殊项目还应安排专项审计,详细分析原因,拿出解决办法,要做好变现处理,同时以此倒逼发现内部的不合理管理行为。在美的,我们甚至会对此做出远高于外部会计标准的严格风险计提,会直接冲减所在单位的利润,如果出现一些风险,对经营单元的利润影响非常大进而影响其经营评价与绩效奖金,这样才能不断倒逼经营单元重视风险,而不是一味做销售、做规模。
 
经营风险计提示例
 
此外,当下还要加强对人力成本的分析。人力成本在损益表中分散在不同的“科目”(如工人薪酬在“直接人工”中体现、制造管理人员薪酬在“制造费用”中体现、销售人员薪酬在“销售费用”中体现、研发人员薪酬在“研发费用”中体现、其他人员薪酬在“管理费用”中体现),因此,这方面需要做一些整理、集成的分析,要分析各类各单元各部门人员的薪酬成本与产出情况,及时监控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一定要保障人员收入的提升,稳定核心骨干员工,因此一定要提高人均产出。
 
特殊时期,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不做也没影响、有些岗位其实存在富余人员,因此,一定要裁减冗余人员,不仅是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将会提升效率,也对积极的员工产生正面影响。
 
七是加强现金流的分析。
 
基于上述经营与风险的分析,要特别重视现金流。一般来说,经营性现金流要大于净利润,或者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做出内部的经营性现金流目标对标分析,同时做好内部的极端压力测试(至少要有半年以上的现金流储备),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如果出现问题,则要分析到项目、客户、品类,并进行风险警示、拿出改善办法。现金流非常重要也非常敏感,根据企业情况,可以缩小通报分析的范围,但是必须要做。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盈亏平衡点与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如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企业,要关注边际贡献点,这对销售定价策略影响非常大,极端情况下只要有边际贡献就可以了;人力密集型企业要关注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看人员投入与销售/毛利/利润之间的关系);如餐饮企业要特别关注翻台率;贸易(不论线下还是线上)企业要关注商品周转率;对一些零售连锁流通企业,则要建立门店盈利模型(因为门店经营者往往综合管理理念不够,特别需要企业辅导),关注到门店的盈亏平衡点;对一些有中间商代理商的企业,也要关注他们的盈利模型与渠道库存,因为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流通。
 
02
第二部分:关于会议组织与形式
 
一是会议频次与时间。
 
在稻盛和夫的理念中,“单位时间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上,经营分析会一定要按月开,有些企业可能月度变化不大的,可以调整一下,月度分析简单点,以季度经营分析会为重点。而有些变化快的企业,可能还要有周分析。总之,分析的频次与环境变化、行业属性的频次要保持一致。
 

在会议时间方面,一定要在上旬举行。哪怕财务基础薄弱、收集数据不齐全,也尽可能在上旬举行。因为经营分析会不仅在分析上月的经营数据,还要对本月的计划进行通报,并通过上月分析对本月经营重点进行规划或强化,因此,时间非常重要。如果月中甚至20号再开,基本上就只是一个通报了,对本月工作的指导性就比较弱了。
 
具体到会议时长,因为经营分析会需要较大的精力支撑,因此尽可能不开长会,以2小时内为宜。一些与经营关联不大的事宜,不要都安排在经营分析中呈现;在讨论中很难现场产生共识的,要及时刹车,后期通过专门会议再研讨;汇报人要干脆利落,不要搞太多形容词,不要做场景化的感动人心的描述。
 
二是会议组织与形式。
 
会议组织与主导部门可以是财经部门、运营部门或者总经办等部门。参会人员一般是涉及汇报内容的经营班子成员,财经、运营部门负责数据、分析、跟踪的人员。一些潜在培养对象或后备干部也可考虑作为列席人员。
 
经营的主报告一般是财经部门负责,一些企业把财经工作进行分工,常规财务部门负责会计处理、核算等工作,另成立经营管理部、预算管理部或由运营部门负责预算与财经分析,也是可以的。
 
除非公司规模较小,可以公司整体开一个经营分析会。如果公司规模、层级增加,则需要自下而上层层召开经营分析会。为什么要自下而上?就是要让主要经营人员在往上开会时,已经对下一层的情况非常熟悉,对问题与思路也有基本把握,同时需要上一层给予什么支持也做好了准备。从上而下开会,达不到这个效果。
 
一般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由财务负责人汇报,一把手可做补充或重点揭示;各下属经营单元的情况,可由财务负责人汇报,也可由经营负责人汇报。
 
涉及到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时,可由各部门回应、补充,如果是比较重大的、普遍出现的问题,则要做主题汇报、分析。
 
财经部门在整体汇报中一定要有一些结论性的表述,揭示出一些关键问题,而不能只是满页的数据呈现。比如某项成本偏高、某个区域经营异常、某个品类盈利下降、某个费用超标严重、某个指标风险很大,等等。并在后续各部门的汇报或研讨中关注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回应。这方面一定要干脆利落、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直接对话,不能藏着掖着、照顾面子。
 
原则上主要经营成员,要在分析经营分析会上发表意见,不能只有汇报人讲、主要领导点评的情况。尤其对核心经营班子,要能够在经营分析中看出问题、提出建议,不能做座谈会上的旁观者。在经营分析会上,大家红红脸出出汗,出点问题是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不然等到累积成经营的问题,成本就高了风险就大了,解决起来也难了。再说,作为经营班子成员,如果在经营分析会上无话可说、无观点表达、无问题发现,也是不合适的。这方面,企业一把手要树立一个良好的会议氛围。虽然我们不能搞成批斗会,但更不能搞成座谈会,现在这种形势下开经营分析,是不可能太愉快的。
 
三是会议跟踪。
 
会议一定要形成会议纪要,对会议中的关键事项进行记录,对会议上形成的重点工作计划要安排推进,并在会后进行跟进、检查,在下一次经营分析会中,要对上一次经营分析会所安排的工作做回顾,形成闭环。这个工作可要求各部门汇报,或者由运营部门(或督查部门)统一汇报。
 
如上面谈到重点风险项目,还要进行专项审计、专项跟踪,严管到底。
 
四是绩效管理闭环。
 
经营分析会不是批斗、评价为主,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各项数据都呈现出来了,自然也一定会涉及到评价。因而在此过程中一定也是一个更好的“述职”过程。如果出现连续多月经营结果不达标就要考虑:如果确实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可以调整目标,以免每个月都不达标,影响团队积极性;如果经营目标合理但经营人员思路与执行不力,就应大胆进行人员调整。
 
在当下特殊环境,一方面可缩短奖惩周期,如按季度进行兑现;另一方面建议以专项管理的方式,对风险指标进行考核评价有奖有罚,而对整体经营绩效则可以正面激励为主,出现多周期不达标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人员更换,因为处罚也不能推动任务目标完成。
 
 
最后想说的是,特殊时期,企业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因此往往内部的会议、沟通也比较多,我们建议以开好经营分析会为主,仍然要简化管理尤其是简化会议,减少管理负荷。一定要开会的,也尽可能多上“数学课”,少上“语文课”。有数据可看的,不一定要开会,不要动不动拉一堆人来开会讨论;能开短会的不要开长会,能开小会的不开大会(除非是扩大范围让更多人员了解信息增加相互了解)。
 
总之,通过这些分析,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性。我们就能看到,可以通过强化能力来获取经营成果,而非一味靠资源投入,这是一条更有价值的道路。而且往往认真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还有许多管理空间。通过对财经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穿越许多“管理的迷雾”,把财经语言作为更简洁的共同管理语言,对内部管理的认知与判断也会简单得多。
 
比如,“现金周期”就是评价组织能力/经营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恐怕所有的“组织能力专家”,都不会谈到这个概念。
 
 
比如,一般长周期来说,“期间费用率”与管理水平是反比关系,也就是说,管理水平越高、期间费用率越低。若说某个企业、某个经营单元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但是一看期间费用率却持续走高,那就是不合理的;有些企业因为行业原因,毛利率很高,看似盈利能力很强但其实净利率不高、期间费用率很高,那么这类企业的经营水平就不高。比如在我们看来一些制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虽然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学历高、经历丰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数据说明他们的管理水平也就不过如此,更多是靠创始人的选择(选择了好行业、开发了好产品、做好了客户等)吃饭。
 
通过这些实打实的分析,我们也就不会停留在管理大于经营还是经营大于管理、是管理还是领导、说谁行谁就行、官大喉咙大等许多口水仗上,真正让企业内部面对数据与逻辑,最终也通过数据来看我们的经营管理是否都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