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13501208501(马老师)
取消
我研究企业30年,没见过比民营企业接班更严重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5-11-10 15:37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   作者:范博宏   点击:次
文 / 范博宏,“家族企业传承治理第一人”,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及财务学系的荣休教授,经济及金融研究所主任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本文根据范博宏教授在2025华夏基石第12届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各位嘉宾,非常荣幸有机会在此分享。过去20多年我聚焦于研究华人创办的民营企业(后来大多都变成家族企业),今天分享有关这些企业的治理,以及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这个系列的研究非常难做,因为这些企业常常是没有上市的,关键资讯很难取得。我们是一个一个案例叠加起来,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华人企业在内,到现在为止大概有300个案例。

为什么谈家族企业呢?特别是在AI这么红火的时候。我们要谈人,还有家庭的问题,原因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中国所有的上市民营企业,其中有一半创始人都引入家人担任股东、经理人。这个数据让人吃惊。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要晚,最多不过40年的时间,但是有一半的上市民营企业引入了家人。家族企业绝对不是一个要被淘汰的组织形态,很可能跟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会成为民营企业的主流。光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在东南亚的七、八个国家,平均而言民营企业有70%都是家族企业。我说的是上市公司。没有上市的公司,这个数字只有更大,没有更小。

01
传承是华人商业家庭的重大挑战

在我的课程或是咨询方案里,我经常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家庭和事业目标是什么?从3年开始问,再问10年,再问20年。中国还有香港地区的部分民营企业,他们已经需要一段时间来思考。中国大部分的商业家族,重视的是现在解决问题,而不会抬头去看未来20年看不见的未来。我到了日本、欧洲问同样的问题,他们大部分,哪怕是年轻人,都能答上企业发展在未来50年、100年的问题。

据我的观察,现在中国商业家族的一个现状,是家家户户已经面临了家庭和事业传承接班的需求,但是心态仍然受困于短期心态。目前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变化非常大,而且不可测,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商业家族对于长期规划的念头。他们甚至放弃了这种念头,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在过去二三十年我们追踪的227家香港、台湾、新加坡企业——海外华人企业,看他们的老板、创始人,或者是二代、三代老板,从下台前5年到后3年,加上自己完全撤离的一年,一共9年时间,家族企业的价值损失竟然高达60%,超过腰斩。我研究企业超过30年,除了破产之外,我没有看过比民营企业接班还要严重的问题。我们热衷于谈论很多关于未来的事情,比如AI,但是如果像现在的研究发现的一样,那些曾经为中国的经济,为国家、社会做过贡献的民营企业,未来无以为继,这个损失是非常惨重的。这意味着未来这些事业必须要从头再来,这是很大的浪费。

所以,我们除了对未来的变局做好准备之外,对于现在就已经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如果它们值得留下来,应该如何持续发展,我们也要非常重视。特别是在这样充满变局的环境里,如果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放弃了思考这些事情,一股脑全部去做投资,投资AI,那么可见的未来是难以让人乐观的。

02
三代家族共治的企业案例

举一个我们辅导过的真实案例,因为隐私的关系,采用匿名形式,数字也是经过修改的,但故事是真的。这是一个三代家族共治的华人商业家族,更具体讲,在中国的内地,不是一线,甚至不是二线城市,而是在一个三线城市。一代创业很早,大概50年前就开始做事业了,现在年近80,政商与社会关系很丰富。他的妻子也年过70了。两人育有三个儿女,年龄是50-55岁,都已经结婚了,有6名20-35岁的第三代子女,第四代有4个人,均年幼。

这个家族控股公司旗下拥有多元化事业。其中有一个是上市企业,家族占股是60%,其他是全资或者控股的非上市公司,也有一个投资公司。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家族结构,一代为集团董事长,最高决策者,二代子女均为集团高阶经理。一代和二代四人分别是上市子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和董事。第三代有三人任集团子公司经理,其余三人在其他公司上班或待业中。在家族集团工作的家族成员薪酬普通,但大家长不时会赞助或补贴家人居住,生活,教育、医疗费用。

首先,这个家族控股公司从来不分红,跟所有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一样,因为资金的关系,他们所挣来的钱都拿来再投资。股份其实已经分配了,父亲有25%,剩下75%分给三名子女,而且是平分,股份一分为四,一代跟二代的成员总共拥有100%的控股公司股份,但是从来不分红。换言之,这些二代虽然在企业里做贡献,但跟他们的父亲一样,从来没有因为经营事业的利润而让他们的经济收入得到改善。

第二是股份的转让方面。跟大部分民营企业一样,控股公司的股份是不能转让的。董事长还规定,拥有25%股份的三名子女不能往下分股份。换句话说,这个家族控股公司的股份,和在市面上流通的那些股份不一样,虽然一样有流动权,但是家族企业的股份通常流动权是严重受限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未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对于股权的精密设计,除了分红权之外,股份要怎么流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三是决策权。四名二代和一代的成员都在董事会里,每个月都开月会,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当然是中国的家长制,父亲拍板决定怎么干。在家族企业里,从来没有投票,实际的操作跟国法是分离的,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哪怕是在公开上市的民营企业里,董事会里也很少完全民主投票决定,通常是董事长、大股东说了算,投票只是一种形式。在新兴市场,股东的决策权顶多就是部分落地,在家族企业是完全不落地的。这些股权在家族企业已经被分派了,分得清清楚楚,但三个具体的权益,包括决策、转让跟分红权,完全没有落地。

我说的并不是这一家民营企业特有的现象,所有的民营企业几乎都是这样,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如果一代没有办法统领全局了,没有办法当大家长了,这些二代的股东怎么合作?怎么做决定?怎么商量事情?有利益冲突要怎么解决?这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这些二代的股东,甚至三代的股东,没有办法在多人利益冲突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掉问题,那就可能会造成家族破裂,事业也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是一定的。这正是大家长的担忧。他知道家人在集团工作很多年都没有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在他不在的时候合作来决定事情的经验。这是传统家长制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家长如果不在了,接下来公司里,甚至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由谁来作主?用什么方式作主?很有可能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结果。

以我辅导30多个家族企业经营的经历来讲,如果没有提前10年规划,结局就是树倒猢狲散,家人离散,事业往哪儿去?也不会由这个家族继续控制,可能卖给第三方,或者是停步不前。这其实是很可惜的事情,特别是这些企业,原来为国家为地方做贡献,在家族的领导下做得很成功,就因为这些家人不能合作,不能团结,造成巨大的损失,那是很可惜的。但是又没有办法在一两天内请顾问公司来解决问题,因为人的培养跟科学技术是不一样的,科学技术可以迅速引进,但人的培养起码需要20年的时间。

这就是家族企业引入家庭成员成为公司股东或者经理人的一大难点。但是平时他们的生产力是很够的,因为以掌门人为核心的家人,他们彼此了解,沟通信息成本很小,谁会干什么,谁不会干什么,都一清二楚,监督激励的成本不大,可以快速地执行领导人所做的决策。家族企业一代创业的掌门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有向心力很强的精兵,不用猜忌,不用担心背叛。职业经理人则不同,他们是能人,进了公司,虽然说有短期的业绩,能为公司挣钱,但是中国人都想当老板,他自己学会以后就想出去自己干。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民营企业要能够留住人才,光靠那些激励、薪酬方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培养起来,光靠钱来凝聚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企业要能够不用钱凝聚人,是需要积累的,甚至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好的,需要长时间积累出自己的文化。这个文化不是网站上的口号,不是光靠规章制度就可以做好的,而是所有员工一进来,通过同侪互动、言传身教,就像一个家庭相互影响而形成家庭文化一样。

中国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还远远没有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高速成长时期,狼性文化就够用了,大家都出去抢业务,甚至不需要和同事合作。但是未来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钱没有那么好挣了,不培养文化,不培养制度,还靠以前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家族企业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文化来自于家庭,只要能够多生子女,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中国家庭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华北,大都是小家庭。以前的传统观念里,旁系亲戚都算是家族,都要团结。在南方,比如福建、广东,传统家族观念比较强,兄弟姊妹及其配偶、子女,都是一家人,有大家族合作的文化。在那些地方,家族企业可以做得很成功,否则就比较难以成功。光靠职业经理人,那些传统的制造业产业恐怕都要回归国营企业。高新企业都是年轻人的企业,没有家族企业发展的空间了。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经验,可以合理做出这些推断。也就是说,在家庭文化衰落的环境里,大概只有高新产业在国内国际发挥影响力,但一般传统的民营企业很难有发展空间。

03
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管理职业化,治理制度化

再回到这个案例。现在的问题是,家人已经有很多人成为股东,成为经理人了,但是他们在家里的合作没有培养过,在公司也没培养过合作,作为股东的股权又没有真正落地,如果对此状况什么都不做,未来五年这个家族企业可能会朝着解散的方向去发展,这是很明显的。不管过去做得怎么成功,未来都不看好。

我们访谈这些家族成员,他们都有担心的事情。一代(掌门人)自己虽然健康但年事渐高,股权虽已分配子女,担心他们不能合作,且后辈未必有独立经商能力,却常需索取资金投资创业,且不需为投资后果负责。现有家族经理人整体表现普通,仅有个别少数优秀。担心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不合资格的家人进入集团任职或获得股份。虽然已聘请了多名家族外的专业经理人,其中两人还担任上市公司董事,但专业经理人往往是听命行事。

二代的认为父亲独揽大权,自己虽有控股公司股份,却从未获得分红。家庭成员之间时有关系摩擦,在集团工作薪金微薄,想自行在外创业但缺乏资金。也担心子女的婚姻事业问题。婚姻选择会影响事业发展,这也是商业家族操心的事情,是家族企业的特殊问题。子女都少,娶了谁,嫁了谁,对事业的发展会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影响。

三代与父母价值观不合,沟通不良,希望自己选择事业道路,但希望长辈援助。未参与家族事业的家人觉得,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回报,希望减少家人之间于公于私的误会和摩擦, 也希望家人能多互助,彼此关照。

非家族职业经理人认为家族员工受到优惠的对待,自己在公司打工没有前景,公司毕竟是家族的。而且对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异议,认为自己的薪酬升迁不合理。我访问过几个职业经理人,他们都说有机会就要跳槽。要不是因为在三线城市,工作机会不多,也不想离开家乡,否则不可能为公司做事。

一个家族企业的治理不能只看企业,而是要从家庭的治理开始。一个家庭成员怎么择偶,这是很关键的;多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这个也很关键;生了孩子怎么培养,在国内培养还是出国培养,这也很关键。所有这些事情都变成影响未来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非家族企业则没有这样的事情。很多老板都很后悔,子女在国内读书就行了,不用追求哈佛、MIT。在国外读名校的根本不想回来接班,就算回来,他们接触的知识,他们的朋友圈,还有他们的价值观,跟中国本土的上一代是南辕北辙,差距很大的。要调和上下两代价值差异,要花费很大的工夫,而且常常不成功。

这个时候请职业经理人,更是不能成功,除非有花20年的时间来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包括怎么从低层引进人才,培养他们成为中层,又怎么遴选成为高层,最终选出可靠的接班人。中国的民营企业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美的集团做到之外,我没有看到类似的接近的情况。美的集团何享健先生说他花了20年的时间,就是为了把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和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好、执行好。他70岁退休的那一年,就是完全放心的那一年。他做到了退休以后完全不用操心职业经理人的决策。我问他可不可以写一个案例,写成哈佛案例,这是中国少有的经营权、所有权分开的案例。何先生说,你不用写了,因为写了人家也学不会。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把自己当老板,而当成公司治理的机制设计者。这跟大部分领导不一样,大部分领导是出面做决策,而他是把制度设计好,把人培养好。在未来,中国企业管理要走职业化的路线,尤其是民营企业,不一定是像美的那么大的企业,但都要有管理职业化,治理制度化这样的心态,才能摆脱中国家庭越来越小,价值差距越来越大的困境。

这个案例提及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后来花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用教练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做出来的,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他们家族委员会、公司董事会都同意之后才完成。现在已经练习三年,还在不断精进中,预计五年可以完全落地。一个制度要能够实践,最起码要有五年的时间,甚至十年的时间。根据我的经验,只有不到50%的企业能够活过那五年,大部分中途都放弃了。

 限于时间关系,今天就分享这些。谢谢各位!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