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13501208501(马老师)
取消
万字长文!12个要点解读我国未来的政策走向
发布时间:2024-04-26 15:00  文章来源: 华夏基石e洞察   作者:郭伟   点击:次
文 /  郭伟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副总裁 ,华夏基石首席组织与人力资源专家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根据2023年华夏基石大师塾四班“走进华为”内部分享录音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给我的题目是《国家政策牵引下的市场竞争变化》,我想漫谈式地讲一讲。
 
01
新时期对企业家的要求——“明时局、懂大势”
 
2018年以后,国际国内意想不到的事情层出不穷,意想不到的政策和措施也层出不穷。我们讲现在是一个“VUCA时代”——即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那么,在越来越VUCA的时代,企业家们应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由此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许多企业都是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但企业家们往往将此主要归功于自己的英明决策,归功于团队的不懈努力。“大家都是坐着电梯上来的,却总以为是做着俯卧撑上来的”。4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会潜意识地认为和平与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稳态结构,却不知,大势也是不断演变的,大势对于我们的影响比我们所认知的要大的多。
 
现阶段,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经济运行到了一个拐点,这个拐点运行完以后是还是延续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还是进入另一个大势,现在还不知道,但至少我们要看懂它,这就是为什么现阶段企业家要研究政治,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原因。
 
02
新形势层出不穷,国际局势错综复杂
 
这些年新形势层出不穷,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第一,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抬头。从英国脱欧,到美国“退群”,特朗普干了一堆退群的事,拜登来了以后说不能退,还得加入进来;再到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等,“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开始逐步被打破,地缘政治重新抬头。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大家开始讲“逆全球化”,有数据表明经济的全球化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在退步,而政治上逆全球化的潮流也是层出不穷,各国的民粹主义抬头。特朗普曾说美国对外采取的一切政策是为了美国利益,英国脱欧自然也是为了英国利益。
 
从社科院所做的民粹主义指数可以看到,民粹主义在现阶段已经达到了高值。在人类历史上,或者说200年内哪个时期是属于这个状态呢?是1929年到1930年间。当时是全球经济大萧条导致的民粹主义抬头,单纯从民粹主义指数而言,现在跟当时情况差不多。
 
第二,人口的逆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率在持续下滑,2022年中国开始出现了负增长。
 
第三,全球性自然灾害频发。过去的三年,除了新冠以外,一系列世界性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只不过很多是区域性的,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不像新冠那么大。
 
第四,和平发展的格局被打破。以往的时候,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一些时候虽也会出现小国间的军事摩擦,但从未出现过像俄乌战争这样的情况——大国跟大国直接走上了“拳击场”。俄乌战争的本质是俄国和北约的冲突,并不是一个局部性的战争。
 
第五,全球经济的衰退。2023年世界银行把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到了1.7%,就是今年全球恐怕只有一个点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正好是处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谷底、衰退的时候。我们先提一下康波理论。这个理论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大约50—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为什么60年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周期?很简单,这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固定资产的重新投资,必然会带来一波新的经济增长。
 
有大佬说,互联网出现后,所有生意都要重做一遍。其实不光互联网,蒸汽机出来的时候,所有的生意都重做了一遍;到了铁路时代,所有的生意又重做了一遍;到了电气时代,所有的生意又重做了一遍。每一个促进人类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爆发和在行业当中的运用,都会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和整个产业重新的发展和调整。所以,每一个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会出现一个发展的拐点,必然会带来固定资产整体的调整,换句话说,势必重新做一遍。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自然会产生集中的投资期和大量的衰退期等情况,这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周期。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讨论信息技术化以后产业信息化,然后进入物联网,进入智能化,那这些能否承担起推动固定资产重新调整和优化的重任?能否成为撬动整个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到今天已经越来越明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成为启动未来新一轮康波的钥匙,我们现在正处在拐点之上,老的技术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里的萧条期,而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在市场侧的应用还需要诸多配套体系的建设,效能还未完全发挥。因此,全球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创新动力不足。
 
以上讲了国际局势、民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我个人认为科技发展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贫富分化严重是产生目前国际问题的根本原因。
 
过去我们老批评欧美国家,说他们国家贫富分化严重,为了转移矛盾,从而挑起国际争端,一方面是转移劳动人民的视线,另一方面是为资本的输出和财富的获取创造新的途径。最近,我们感觉说服不了自己了,但其实依然是这样的问题。
 
我们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是美国财富分配的变化。美国前10%的人口所占据的财富,在1929年前一直是放大的,在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缩口的?恰恰在1929年大萧条前后。也就是说,1929年前后美国贫富差距最大。接着开始缩口,逐步走窄,直至1984年前后。1984年左右达到一个最窄的状态,贫富差距是最小的,10%的人掌握了60.8%的财富,90%的人掌握39.2%的财富。那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宣扬说,美国社会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主要原因是二战后的全球化与生产力发展在早期是缩小了贫富分化的。可是从此以后,贫富差距又开始增大。到今天,美国10%的人掌握了73%的财富,而90%的人掌握了27%的财富。
 
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几乎都是平均分配的情况,50%的人对50%的财富。1995年以后一直到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0%的人所占有的财富量超过65%,而最底层50%的人民群众所占有的财富实际上是在下降的,其中近10%的人占有的财富逐步下降到了个位数。
 
贫富分化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国际纷争问题、民粹主义问题、人口负增长问题、经济衰退问题等,归根到底其实是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想破解矛盾,最简单的解决方式自然是从别的地方获取利益,而不动自身。早期欧洲英国,二战后的美国,都是这么干的。而当今世界已没有可持续获取新财富的地方了,下一步怎么办?
 
03
十二个要点解读我国未来的政策走向
 
基于整个世界的变化趋势,我们来看看我国政策的变化。我国的应对政策是什么?最集中、系统性的体现就是二十大报告,一直到今天为止发布的相关政策。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就是把二十大报告里面的一些要点,以及到今天为止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内容重新做一个解读。
 
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核心内容叫“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尝试从企业的角度来解读一下。
 
我们从十八、十九、二十大三次大会关键词频的对比可以看到,“人民”这个词在上升,因为现在摆在社会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高速发展的问题,而是平衡矛盾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经历过这样的状态,就是到了王朝中期的时候,贫富分化拉大,集中体现在统一兼并上。那怎么解决?需要有人去破题,需要有人去打破现有利益格局,重新构建一套体系。现在我们看到“人民”这个词在上升,“发展”这个词在下降,“安全”“斗争”“科技”这些词都在上升,“改革”“发展”“经济”这些词在下降。下降不意味不重要,意味着我们以前是过度强调了,而现阶段需要平衡。
 
从总体概念上,解读现阶段国家政策有十二个要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追求的目标
 
我们以前考核政府只是考核GDP,未来需要考量的是高质量的发展,包括安全、经济结构、开放程度、内需开发、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情况。
 
北大的周黎安教授有一本书,讲到了政府博弈的主题,他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没有人关注到,就是中国政府的整体组织架构是公司式的治理模式。其他国家的政府都是看守式的,只要不惹事,只要不违法,政府不干预,政府只是在你违法犯罪的时候,破坏群众利益的时候,出面进行纠偏。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是这样的一个组织模式,只有中国政府是不一样的。其他国家的各级地方政府都没有KPI,中国的地方政府是有KPI的,这样就形成了内部博弈和竞争的关系。二百多个地市,上千个县市,各级领导班子大家互相之间都在PK,都在竞争,这是这40年改革开放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问他一个问题,现在党的二十大政策之下,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打击?他提了一个概念,现在从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上来看,依然没有改变PK的关系,只是把考核指标综合化了。以前考核经济,现在考核全面情况。
 
2.“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提供新思路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回到地球村,要回到人类共同发展的逻辑上,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很重要的概念。
 
现在民粹主义抬头,各国利益和各民族利益至上的喧闹声当中,中国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强调全球的共同利益,站位高,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里的底层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要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从1992年到2008年,一直到2024年,大家预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中国有跟其他经济体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独立的,我们要跟世界接轨,就要通过进出口贸易,囤积大量外汇。其他国家在成为经济发展实体后,逐步过渡成为金融实体的,而中国是在成为经济实体的同时又成为了金融实体。美国是一个全球公共体系,通过美元国际化,不断超发它的货币,是全球人民买单。而中国是全球化的市场,你们都上我们这做生意,必须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我这边建立一个最大的外汇储备库,然后进行对冲,在对冲的情形之下,就使得我们的货币批量很大。中国现在面临劳务输出、产业输出和资本输出三大情况,这三个都是零和,所以,我们现在资本输出的压力很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打破壁垒,让我们能够实行贸易和金融的交互,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利的。
 
3.共同富裕,明确以政府调节方式降低贫富分化
 
二十大报告“共同富裕”这个词一发布出来以后,社会反响很大。为什么会提出共同富裕呢?这不仅仅是个概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实这是全球性的问题,美国也好,法国也好,其他国家也好,也是盼望着能更好地消除贫富分化的问题,只不过是到底怎么消除,方向大家都知道,第一,谁敢提这个问题?第二,通过什么措施去落实?
 
那我们共同富裕到底怎么干?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二十大报告和之后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方向已经很明确了,提出来调整共同富裕的手段,第一个是税收,第二个是慈善。
 
共同富裕的手段之一:税收。
 
房产税、遗产税、收入调节税必然会出台。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人都被归入高收入人群,现在基本上先跨第一步,将来再逐步放开,因为现在国家也要摸底这个情况到底怎么样。另外,从个税角度来说,我们现在个税的收入占到总税收入的8.58%,一般发达国家个税收入占到整个税收的总收入高的40%多,少一点的大概是20%左右。从国家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讲,空间很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国税总局近几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金税数字化的改革——金税3、金税4。再一个是在个税上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个税云,阿里2000多个工程师都在维护个税云,因为它要能够支撑2亿多人同时登陆和操作。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一系列税收手段和方法。
 
未来整个税改的政策是广税基、低税率。所谓“广税基”,就是征税的面很大,我们以往说个税可能征的工薪阶层,包括老板们,都是公司化的,这一块一定是国家重点监控的对象;所谓“低税率”,中国企业税率是比较高的,那未来企业的税负一定会降下来,让企业更加焕发活力。
 
税基要扩大,以前税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比如说个股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等一系列经营主体,现在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都会覆盖到。2021年,市场监督总局把全国的各种工商户做了一个摸排,全国个体工商户有9600万。之后推出来一系列的政策,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试点。
 
通过税收的方式,一方面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高收入人群的财富进行重新配置,这是比较明确的。
 
共同富裕的手段之二:慈善事业。
 
中国的慈善事业始终发展不好,一是捐款的问题,因为捐款人觉得对自己没有好处,缺乏动力。未来会通过遗产税等一系列税收的调整,会使捐款成为对高收入人群有益的途径。二是中国的慈善和社保一样,存在保值增值的问题。以前这方面监管特别严,导致保值增值的作用不大。美国最大的投资母基金就是养老保险,但对中国来说不行。未来对于慈善和社保这一系列资金的使用,增值保值的渠道会逐步打开。当然,它会有一定的限制。这样的话,就可以对企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比如说微软,我们光看比尔·盖茨捐了那么多钱,有没有人看到他从慈善机构那里得到的收益是多少?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现代慈善事业将会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而且未来会服务法制化,会更加的数字化。
 
4.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果金融体制不健全,慈善捐款依然会碰到大家都不愿意捐的问题,为什么不愿捐?捐完以后没用在正道上。所以,金融体系的改革肯定是一个大方向,只有金融渠道疏通,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近十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金融体制的改革,对金融体制的监管越来越强了。第一件事情就是从本质上对金融做了一个界定和改变,明确界定说金融不是产业。我们以前说金融是产业,要看投资回报率、利润收入,现在改变了,金融不是产业,金融是中介服务。既然是中介服务,那考核的就不是本身的利润和收入,考核的是给其他机构提供了多少服务,所有企业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驱动力、整个运行模式都得符合国家的政策定位。所以,整个金融体系重新洗牌,最重要是要回归到金融中介性质的特点上来。
 
当前金融体系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止损和化解地方债。目前来讲怎么化解?首先有一点是确定的,单靠中央和地方的力量都不足以化解。大家都知道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下一步投资主体政府投资就很难拉动经济。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40年已经形成的体系和机制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现在怎么改?经济发展的速度还需要上来。这是第一点,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了。
 
第二点,成立地方金控集团,加强省级资产运营能力,加强省级金融统筹能力。现在很多央企,甚至民企都希望获取金融集团的资质,但是央企一直没有开这个口,据说现在要开口了,但既不对央企,也不对民营,是对地方的金融集团。现在全国大概有10个左右的类似各省的投资集团、专业化的投资机构的金控集团。金控集团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比例是50:50,就是产融结合。换句话说,在一个省里面,通过金控体系的整体完善,使投资和运营一体化,然后实现整体的运转。另一方面,200多个地市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主体活力是够的,但是一放下来就乱,资产、资本、资源的统筹能力太差,风控能力很弱,所以现在以省为单位的集团公司的构建在加快步伐,省市上下联动。以前省政府更多起的是规划和统筹的作用,地市充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现在省一级开始直接主导一系列企业的组建和构成,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点,稳定房地产。这两年疫情刚过,开始松动了,很多人说又可以买房了。这个事是两难,我们国家确实很为难,不把地产放开,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但要放开地产,金融体系一定是要崩盘的。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怎么办?对于地产来讲,第一不允许加大,第二需要快车稳步上升。
 
5. 发展中西部等区域经济
 
(1)发展区域经济步骤:发展中部、突破西部
 
我们国家幅员广大,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怎么让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之前提“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搞了几年之后,大家发现啥也没搞出来,现在中央不再大规模去提了,但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措施已经在做了。我们看新疆马兴瑞书记去以后,一次性就跟10多家央企签署了6000多亿的投资项目。新疆的经济发展不是完成规划,而是已经进入到快车道。一方面是新阶段的维稳,要维稳就需要将经济搞上去,只有人民富裕起来了,才会稳定;另一方面,新疆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新疆本身因为基数比较低,比较起来发展的速度比较快。
 
当然,西藏也有一系列措施和国家资本的一些重点投入。新疆和西藏在经济发展上面得到优先照顾。除此之外,我们看到这次中央政策是先中部后西部的逻辑。东北也好,西北也好,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对于中部经济的发展已经明确了。之前发展思路中,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直接跟西北欠发达地区进行对接的话,双方的语言系统、营商环境等差距太大。我们可以看到,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一系列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很明确进入到快车道了。
 
(2)发展区域经济方式:以明星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区域
 
另外,发展的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们以前提出的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就是鼓励产业转移,鼓励大家来投资,包括援建一系列手段,西北城市一拥而上,但是会发现有点撒胡椒面的意思,很难形成群体的效应。所以这几年的政策,从成渝到郑州,到南京,到合肥,到杭州,这一系列城市里边,中央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明确,就是以中心城市带领周边经济的模式。城市圈的打造,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模式。
 
(3)发展区域经济措施:从产业转移到发展禀赋产业
 
以前发展中西部,就是鼓励东南沿海的产业往西部迁,一批西部的政府机构到北上广深招商引资,结果发现什么也没干成。大家都说深圳的电子产业要内迁,地方政府都在抢这块蛋糕,但最终发现效率最高的还是深圳。为什么?因为全要素生产率在深圳是最高的,因为它的整个配套体系是最完善的。
 
我们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统一大市场的情况之下,形成产业跨区域有序地转移,形成各地的禀赋资源。国家一定会大力鼓励全国性布局模式,通过能源布局、供应链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比如 2022年全面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是继“西电东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之后,又一个国家级大工程项目。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靠算力,而算力的本质是电力。根据我国能源“西富东贫”、经济“西贫东富”特点,发改委整体规划,拟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甘肃、内蒙古和宁夏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以此为依托,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我们相信,类似这样全国规划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禀赋资源的做法,将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启动经济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也是给企业发展提供的政策与资源牵引。
 
6. 关注国家安全,建立安全底线
 
经济衰退、逆全球化带来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在加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国家建立国家安全治理底线。刚才我们讲和平发展是主线,近80年一直都在倡导和平,而未来一段时期内,摆在第一位的是国家安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二十大后一直到现在,从外交上,从数据上,从供给上,从一系列产业安排上,国家安全都成为重要的考量内容。
 
一是军队现代化、军改将持续大投入。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国家安全局面。
 
二是建立分布式循环圈、舒缓大城市功能。我们都知道,粮油和能源一直是重点国家关注的事情,也存在争议。是建立区域内部循环供给机制还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调配。在之前的一段时期里,全国统一大市场调配的思路占主导地位,因为中国的资源分配本身就不均衡,中西部多资源,但是缺人才、缺资金,西电东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一系列全国性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统一大市场之上的调配。
 
但新冠疫情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一旦这样的配给体系受到意外冲击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概念?能源和资源在全国统一大配置的大格局下,没办法及时做调整。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建立分布式循环圈,建立生态基地、肉食基地。现在各地要能够解决各地的问题,分布式的循环圈和大城市功能的疏解成为一种趋势,比如首都的功能要疏解,上海的功能要疏解——形成长三角整个经济分布的一个循环。
 
这一系列的工作一方面基于安全的角度,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本身规律的角度,包括我们的粮油、生鲜、能源、民生等一系列配置的方式,在新的互联网和智能化的一系列先进技术配套之下,重新构建网络体系。当然,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三是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我们现在全产业的更新,从市场到产业的一体化,比其他国家好多了。那如何实现自主可控,应该凡是空白点一定都是国家重点扶持和支持的产业发展的方向。
 
7. 强化科技创新
 
这个卡了好多年了,这两年喊的是最凶的时候,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专精特新,从资金、税收、融资、人才到产业链对接,国家下了很大的工夫。总体上来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健全产业链,第二个是提升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所有的领域都在参与科技创新,但是毕竟有一个相互排序,这个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查我们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比如《十四五规划》中,列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7个“科技前沿领域攻关”的产业,“云计算”等7个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智能交通”等1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产业。可以说,这些领域中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8. 加快民生领域改革
 
为什么出现人口负增长?为什么国内消费市场起不来?其实很多经济问题的背后是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民生体系里面包含教育、医疗、人口、社保、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的内容,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过度商业化,第二个是服务不到位。
 
医疗和教育是现在最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目前可以看到国家一系列动作和措施,这些措施在二十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二十大加速了进展。比如医疗体系,我们讲医疗资源的扩容。我们都是讲名院效应,都想去301,去协和,去三甲医院。国家现在就讲兼并,没能力的医院全部被兼并,民间医院也允许大规模兼并。讲分级诊疗。全国搞了好多年了,之所以最后搞不下来,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技术上,如果我们的诊断检测成像等方面不能够集中化处理的话,分级诊疗体系是没有意义的。5G、6G建立起来以后,分级诊疗在高性能网络通讯的基础之上,必然会放松医院和医生之间的绑定关系,实现跨级就诊。
 
教育也是这样的一个基本方向。第一个——名校兼并。小升初、初升高,比高考还要难,但是未来基本上会逐步趋于过渡,政策不断在梳理和过渡。第二个——高考。10年前的高考改革,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从全国统一高考向名校自主招生过渡。在实践中,发现这个改革方向有问题,如果认为高考就是学生从初、高中上大学的一个通道,所以要给予学校自主权,这是把高考想简单了。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度,就明确了它是寒门迈向新贵的一个门槛,换句话说,它是打破社会阶层的一个通道、一个天梯。近年来,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逐步收回,我们重新回到了老祖宗定的规矩上——唯分数论。但是有个问题解决不了——辅导机构的问题。因为大家占有资源不平衡,导致了从开始就不一样。第三个——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中国教育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跟产业脱节。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的钱做研发,科研工作者将研发出来成果都用在发表论文上了。它转化成生产力了吗?其实并没有。比如说,在美刊上发论文,就必须把所有数据给人家,然后进行推演,尤其是讲中国的事情,分析得越系统越透彻越容易发表。另一方面,我们的好多企业砸钱搞自己的研发,缺人、缺钱、缺实验基地,导致很大的重复性。在教育行业里面,校企结合,双方研发力量的结合和统一,未来一定会成为趋势。
 
9. 环境政策和产业发展趋于温和
 
环保产业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成为迫在眉睫的事?这件事情最主要的动力还是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批专家说从1861年开始,大概每10年地球的温度会增长1-2度,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60年,也就是200年就会增长到43度,北极的冰洋化、南极的冰洋化等一系列的事都要发生,全球就会面临灾难。这个研究出来以后,大家就倒推,让南极的冰不化,北极的冰不化,让我们处于一个温和的生活环境之下,每年的增长温度大概是多少。这么算下来以后,我们从现在开始到2060年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4万亿吨。虽然这个事情存疑,有的科学家说自然灾害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比人类的影响大的多得多,所以这个事成不成立很难讲。但不管怎么讲,欧洲提出用金融手段解决气候的问题,让年升温控制在1.5度,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我们国家这些年搞环保产业一个方面是来自国际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自身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的实际要求,所以我们提出“双碳”。
 
环保行业现在形成了一系列主旋律。有一些专家讲得很对,国际上的趋势是在向好的,这两年美国已经干这个事了,拜登跟之前奥巴马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个,欧洲现在能源危机情况之下,就是我们吃面包的时候,人家说我们吃小麦不健康。但当他们自己吃小麦的时候,他就不讲不健康了,欧洲也开始双碳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整个双碳政策加快趋于温和,这是一个趋势。
 
10.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2023年起旅游市场火爆,从淄博的烧烤到哈尔滨的冰雪节,一系列火爆的内容。这些东西炒炒国内的舆论是可以的,但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不大,最终的经济贡献还是要回到硬碰硬的实体经济上来,长消费、重消费,汽车、房子等消费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贡献度才是最大的。
 
这个就不过多展开了。
 
11. 稳步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现在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有两大阻力,或者说两大顾忌。第一个顾忌——刺激产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矛盾。我们要想拉动整个国内的消费市场最简单的一个方式还是启动房地产。但问题是跟我们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相矛盾,内部市场起来了,金融体制会更加严峻。第二个顾忌——刺激消费和后顾之忧的矛盾。大家都希望国内消费市场起来,但看到的却是居民存款在大幅度的增长。因为国人越来越觉得看病、养老、教育子女等后顾之忧,还是自己存钱最合适,谁都靠不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刺激消费和后顾之忧这两个之间是相矛盾的。除非加快民生改革,解决医疗、教育、养老体系的问题。但这又需要大量的投入,成了死循环。所以现阶段为止,内部消费市场的拉动,还没有看到有特别明晰的招术和政策。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全国性牵引政策不明显,区域性政策在逐步兴起。
 
12.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2021年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正式提出“东数西算”工程;2023年初,又颁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框架》。二十大以来,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布的政策应该说是最多的。为什么国家花大力气干这个事?除了解决上面一系列问题之外,数字经济还是我们跟发达国家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点。
 
以上大概谈了谈个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二十大以来国家政策的十二个显著特点,希望能给企业家们在未来的决策当中,在对大局的认识和新局势的认知上面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谢谢!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