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
取消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思想与著作 > 文章与观点 >
都在转型“玩农业”?数字化农业或成下一个风口
发布时间:2022-07-26 15:39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彭剑锋   点击:次

作者 |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编者按:

在中国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的道路上,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协会组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于2020年12月成立并启动了智能分会,由数字化技术专家刘辉担任智能分会的会长。智能分会组织了“数智化管理五人谈”系列研讨,希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及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的交流研讨,探讨我国数智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帮助中国社会及企业更好地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本文编辑自“数智化管理五人谈”第五期彭剑锋老师发言内容。了解“数智化管理五人谈”,可关注“青贝克智慧工场”公众号。

01

这是数字化改造农业产业的好时机

现在是数字化切入农业的好时机。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讲,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是振兴乡村经济,即让农民富裕起来。如果没有使农民致富,内需和内循环就很难被拉动起来;没有乡村经济的振兴,中国经济很难找到下一个增长点,所以这与农业有必然的关系。

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讲,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数字化,即通过数字化驱动中国产业升级,其中就包括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所以我认为用数字化思维去改造中国传统的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的组织模式、市场模式,现在是到了真正的大机遇期。

第三从农业本身层面来讲,我认为中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组织模式落后,即如何让小农经济走向组织化的问题。倘若没有组织化,就没法规模化,更没法产生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农业投入产出低。假如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按照传统的四种组织模式发展:第一种是日本模式,通过农协把农民组织起来;第二种是美国模式,大农场模式;第三种是欧美模式,精致农场模式(小农场模式);第四种是中国模式,企业+农户模式。

但我认为在未来,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组织模式创新还不够,要真正实现新的农业组织模式创新,一定要借助互联网,才能真正把分散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在一起,实现规模化。

中国农业最大的特点是过度分散和碎片化,而数字化、平台化恰恰可以把碎片化的农业模块通过平台化,最终实现规模化,走出一条所谓的现代化、集约化、组织化、智能化的新农道路。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农业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新型的组织模式创新。

2.供应链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供应链,即冷链物流滞后。例如,如何快速让消费者知道哪些是最好的产品?如何通过物流体系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些不仅中国是滞后的,全球也都是滞后的。未来农业是赢在供应链,而数字化恰恰可以建立现代供应链体系,所以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打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问题,以及精准物流的问题。

从供应链角度来讲,也亟需数字化转型,这是突破中国农业的第二大瓶颈。

3.资金技术落后,即钱到不了农村。现在大家都在谈农业很重要,都在谈帮助农民赚钱,但钱就是落不到农村,落不到农民的口袋里。

02

如何把农业情怀变成农业实实在在的发展?

最近两年,桂林银行创造了一种新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在农村寻找合伙人,让合伙人对农民进行放贷,这就解决了农村金融的几个关键问题:

1.解决了信用问题。农民可以欠银行的钱,但绝对不敢欠同乡同村人的钱,所以桂林银行不仅仅让合伙人放贷上千亿,还降低了呆账率。

2.解决了金融下农村的成本问题。对于银行来讲,终端的成本太高,金融服务本身又不节约、不集中化,所以利用农民的房子,楼上住人楼下建立农业金融服务点,就很好地解决了终端成本问题。

3.解决了控制风险的问题,因为合伙人对农民知根知底,知道被贷款人的情况,可以很好地控制风险,合伙人只要按银行的贷款要求完成标准化动作,就可以合规放贷依法收贷。所有流程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完成,合伙人会控制全部风险,这就是桂林银行创造的新模式。

我认为这规避了农民贷款欠钱的信用问题,而且通过数字化的模式,使得农民贷款变得比蚂蚁金服还方便,使得金融下农村更容易落地。通过互联网把合伙人变成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以金融为纽带,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融资服务、产品买卖服务等,这只有互联网才能解决。

4.种植品种问题,即种子的问题。对于中国农业种植业来讲,良种基本被控制在以色列和欧美手中,其实创新才是中国农业最大的短板。中国很多蔬菜良种都被控制在以色列和欧美手中,良种鸡和猪也都控制在国外,所以如果要发展农业,就必须要加大农业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否则中国农业很难崛起。

我认为农业发展时机现在到了,假如早十几年投入估计就要变成先烈了,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先烈变成先进。很多时候,在农业产业取得成绩也让我们看到希望,信心满满,但也害了不少投资人,令大家血本无归,但我认为农业领域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环保的农产品,是新一代农人的天然使命。

因此,从事农业的人的确有情怀,但农业肯定是长周期、大规模的投入,需要抵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很多工业大企业都曾尝试过做农业,但成功的案例不是很多,至今我了解到的只有褚时健父子的转型是比较成功的,其栽培的褚橙卖的非常好,虽然规模不大,但我认为是真正在农业领域赚了钱的。

03

解决组织化问题是重要一步

此前已经谈到,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组织问题,即如何把农民组织在一起的问题。其次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引入资金、科技、人才,最终打通供应链。

第一步是解决组织模式的问题,否则其他问题都免谈。为什么每年资金投入那么多,产出问题一直没解决?主要是没解决好组织模式,目前仍然过于分散化,这是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

未来怎么走?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组织化估计也要走中国特色之路,即复合模式,既不是日本模式,也不是欧洲模式,更不是美国模式,而是中国企业+农户模式。

未来中国农业是多种模式并存,既有美国式大农场模式,例如东北、海南、新疆,也有欧洲小农场或精致农场模式。因为中国现在中产阶级和富人越来越多,他们很愿意反哺农业,例如将资金投入农业,或者自己开酒窖、小农庄或精致农业,未来精致农业模式在中国也会大放异彩。

但企业+农户模式,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包括龙头企业和头部企业带动农业。例如从正大集团最早开始做饲料,引入企业+农户模式后,就说明在中国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其实最早褚时健的烟草也是通过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把农民组织起来。这是中国未来组织模式的创新。

此外,还需要加大数字化的投入,数字化确确实实通过建造平台来真正为农业赋能。赵总(赵洪啟,中国农业大数据数智化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云洋数据创始人——编者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赋能概念:“不是让自己去种田、养猪,而是为把猪养好、卖好,为把田种好、卖好,提供赋能。”

通过数字化实现生产与消费者的精准对接,以及实现供应链的有效运转和资金的准确入户。再把碎片化的农业土地资源集约化、平台化,真正让科技赋能、资金赋能、人才赋能、市场赋能,通过赋能的方式和企业+农户的模式成为切入点,包括建立赋能平台。

所以要利用数字化真正去赋能农业,这是一个核心命题。如何避免走过场和搞形式主义,就要找到切入点,要解决政府和农民面对农业产业化的痛点和重点问题。

04

数字化农业的三个场景

数字化离不开应用场景,数字化农业我认为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必须把农业的场景用数字化表达出来,然后才能实现第二阶段大数据决策,最终进入第三阶段大数据+智慧农业。

其中,应用场景是需要很多投入的,包括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只有前期的大量投入,才能形成应用场景网络化,最终实现大数据决策。

很多时候,大家会在第一阶段就陷入应用场景的误区中,所以很难真正实现大数据决策,更谈不到智慧农业了。因为很多所谓的智慧农业大棚,都是信息孤岛。

我曾在石家庄参观过一处智慧农场,调研后发现这种模式不可复制,因为是用钱砸出来的,用技术培育出的蔬菜价格太高,让智慧农业成为概念或伪命题。

我认为要引导中国整个农业产业走向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及大数据决策,没有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完成的,目前更应该先找到一个切入点,解决当下的痛点。

赵总做的棚联网就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农业问题要么是找单品市场赋能平台,即做一种单品蔬菜,如西红柿、大白菜等,打通全国的西红柿或大白菜市场;要么是区域市场赋能数字化平台,例如把寿光所有的农产品市场打通;再就是打通种植方式,如大棚。因为大棚是可以标准化管理的,所以选这个切入点非常好。

首先,大棚是可以标准化农业作业的单元,所以把大棚作为切入点,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为中国大棚提供赋能,我认为:

第一,是管好棚,作为农户,当有企业建造好平台以后,农民就可以同时管理10个棚,20个棚,甚至100个棚,管理的多不就让农业规模化了吗?而且还提高大棚种植的效率,这是数字化可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种好菜,从种子服务到科学种植,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大棚种植够提供从种子到科学种植的一系列服务。

第三,是卖好价,即解决流通和供应链问题,通过数字化能够精准地对接农村碎片化的生产点,打通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从上诉三方面切入,我认为就可以解决现在农业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最终实现规模化的效应。

其次,还是要聚焦。棚联网就是聚焦了一个应用场景——大棚,只要坚持一定可以走向规模,中国大约有3000万个大棚,如果能把30万个大棚连接起来,就会成为农业标杆企业。

05

做农业一定要有情怀,但切忌炒概念

做农业一定要有情怀,没情怀做不了农业。

第一是投身农业必须要有情怀;

第二是投身农业是非常艰辛的,必须要有意志力,即长期价值主义;

第三是投身农业要具备专业化知识,要有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过去认为农业是低端的,但未来的农业是高端产业,所以我认为农业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是产业互联网企业,而为了真正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必须要有高科技和数字化这两个基本点。其一是掌握高科技技术,其二是有产业互联网思维。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而且必须要打通整个产业生态。切入点可以像赵总一样以大棚为切入点,因为大棚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作业单元,所形成的平台及服务也可以标准化和集约化。同时,标准化的生产作业车间可以把所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和标准化的市场对接起来。

通过农业数字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太难了,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而靠企业家是不行的,所以选择一个切入点非常好。很多企业家试图去完成政府的作用,但政府有其自身的职能,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作用,相反企业也要脚踏实地,切实解决产品规模化、产品组织化的问题,最终让规模化的产品迈向市场。

刚才赵总谈到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救了他”,实际上疫情使大家认识到了数字化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舆情,数字化的平台很难真正发挥和创造价值,这是根本点。

任何商业模式,无论生存模式还是发展模式都要基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之所以我认为赵总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因为符合疫情当下的农业发展机遇,也因为赵总有华为的技术背景,所以既懂行业又懂技术,而且我认为做企业往往要一把手融合两者。

相同,面对疫情我们的咨询也没受到影响,原因是我们只做好企业的咨询,很多烂企业是靠咨询救不了的。而好企业在疫情面前机会更多,所以经济下行和疫情蔓延往往是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四十年高速增长,既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其中一点就是使得中国的产业太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很多产业没有规则,以至于很多头部企业无法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最后只能打价格战,这是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

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适当下调一下,淘汰一批烂企业。而真正优秀的企业是有产品、有技术、有管理和有人才的,不会被时间所淘汰。所以从农业产业来讲,我首先认为要找到切入点,不要试图改变整个世界。

具体的商业模式,首先是要解决农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让农民赚钱后才愿意跟随企业,当然背后还涉及到管理的问题。除了有好的农业企业家,还必须要有团队,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农业产业之中。

第二是要打造组织能力,建立管理流程、管理体系和组织能力。例如华为除了企业家战略方向正确外,最终是赢在组织和人。一家企业能否做大规模或提升产业竞争力,关键是靠组织和人才,最终既要创新,又要回归到常识。

做农业很辛苦,也是高投入低回报的长期事业,但企业一旦做大就很难“死掉”。从全球企业发展史来看,寿命最长的就是农业企业。高科技企业一般5-8年换一波,反观农业企业全是百年历史。

 

注:原始录音文字由青贝克智慧工场提供,整理编辑稿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